《春闺思》古诗赏析-张仲素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5-02 02:21

春闺思原文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作者】

*张仲素(769—819),字绘之,符离(今安徽宿县)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及第,复登博学宏词科。曾入徐州节度使幕。宪宗元和七年(812)任屯田员外郎,兼考判官,同年转礼部员外郎。历司勋员外郎、礼部郎中、翰林学士。十三年充翰林承旨学士,次年迁中书舍人。与王涯、令狐楚有《元和三舍人集》。

《春闺思》古诗赏析-张仲素作品

春闺思赏析

风俗画画家画不出时间的延续,须选“包孕最丰富的片刻”画之,使人从一点窥见事件的前因后果。这一法门,对短小的文学样式似乎也合宜,比如某些短篇小说高手常用“不了了之”的办法,不到情事收场先行结束故事,任人寻味。而唐人五绝名篇也常有这种手法的运用,张仲素《春闺思》就是好例。

城边、陌上、柳丝与桑林,构成一幅春郊场景。“袅袅”写出柳条依人的意态,“青青”是柔桑逗人的颜色,这两个叠词又渲染出融和骀荡的无边春意。使读者如睹一幅村女采桑图:“蚕生春三月,春柳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采桑度》),真可谓“无字处皆具义”(清王夫之语)。两句还给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城边千万丝杨柳,会勾起送人的往事;而青青的柔桑,会使人联想到“昼夜常怀丝(思)”(南北朝鲍令晖《蚕丝歌》)的春蚕,则思妇眼中之景无非难堪之离情了。

后二句在蚕事渐忙、众女采桑的背景上现出女主人公的特写形象:她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笼”——这是一个极富暗示性的“道具”,“提笼忘采叶”,表露出她身在桑下而心不在焉。心儿何往?末句就此点出“渔阳”二字,意味深长。“渔阳”是唐时东北征戍之地,当是这位闺中少妇所怀之人所在的地方。原来她思念起从军的丈夫,伤心怨望。诗写到此已入正题,但它并未直说眼前少妇想夫之意,而是推到昨夜,说“昨夜梦渔阳”。比单写眼前之思,情意更加深厚。

“提笼忘采叶”,这诗中精彩的一笔,也许会使读者觉得似曾相识。明杨慎早有见得,道是:“从《卷耳》首章翻出。”《诗经•卷耳》是写女子怀念征夫之诗,其首章云:“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斜口小筐不难填满,卷耳也不难得,老采不满,是因心不在焉,老是“忘采叶”之故,其情景确与此诗有神似处。不过,《卷耳》接着就写了女子白日做梦,幻想丈夫上山、过冈、马疲、人病及饮酒自宽种种情景,把怀思写得非常具体。而此诗说到“梦渔阳”,似乎开了个头,接下去该写梦见什么,梦见怎样,但作者就此打住,不了了之。提笼少妇昨夜之梦境及她此刻的心情,一概留给读者,让其从人物的具体处境回味和推断,语约而意远。这就以最简约的办法,获得了很成功的效果。因此,《春闺思》不是《卷耳》的摹拟,它已从古诗人手心“翻出”了。

(周啸天)

更多张仲素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