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其四》(君不见长安客舍门)原文赏析-吴均古诗-南北朝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8 14:39

行路难原文

行路难(其四)

吴 均

君不见长安客舍门,倡家少女名桃根。

贫穷夜纺无灯烛,何言一朝奉至尊。

至尊离宫百余处,千门万户不知曙。

唯闻哑哑城上鸟,玉栏金井牵辘轳。

丹梁翠柱飞流苏,香薪桂火炊雕胡。

当年翻覆无常定,薄命为女何必粗。

《行路难·其四》(君不见长安客舍门)原文赏析-吴均古诗-南北朝诗歌

行路难赏析

我国诗歌史上,任何一首成功的诗作,它的思想倾向应当从刻画形象的过程中自然流露出来,而不是概念化的抽象表白,如果诗的形象愈具有普遍意义,它的思想内涵也愈能打动读者。这篇《行路难》所描述的桃根形象,正是封建时代红颜薄命的代表人物,诗中通过她的不平常遭遇,比较深刻地完成了揭露贫富悬殊、人生无常的思想主题,获得了比简单说教远为强烈的艺术批判力量,因而它也是一篇成功的诗作。

诗的开头四句,直接指明长安倡家少女桃根及其贫贱的身世。人们仅从“夜纺无灯烛”句,即可窥知其家已贫穷到连一根照明的蜡烛也没有了,这与“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提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是以典型特征来说明人物的贫穷困窘之状。诗的另一层意思,还以“倡家少女”四字,言其出身微贱,远非常人可比,似乎不应当有好的归宿,因此,对于像桃根一样出身于下九流的女性,如何会谈起一朝侍奉君王的殊遇呢?总之,由“长安客舍”引出“倡家少女”,由“夜无灯烛”写到“侍奉至尊”,此情此景,使人不能不对贫苦善良的女性寄予深切的同情。

诗的中间部分(自“至尊离宫百余处”至“香薪桂火炊雕胡”)极写皇家的骄奢华贵。诗从写景入手,先写离宫之多,约有百余处,这是极平淡的数字统计。表面上看似乎无境界可言,也未强调建筑的宏伟壮观,但是,下接“千门万户不知曙”句,则陡然间把人们的审美意识转向梦幻般的“不知曙”,把连门户都数不清的殿宇楼阁置于朦胧迷离的意境之中,给人以更加深邃的感觉和悠长的遐想。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阁烟雨中”(《江南春》),同样是利用数字映化出优美的环境氛围,以取得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

次写离宫之静。这种静不是通过全无声息的凝滞静止的画面来完成,而是采取闹中取静的艺术手法,进一步渲染离宫的静谧状态。大概只有在周围一切寂静无声的情况下,才能那么真切地听到城头上的乌鸦鸣叫,井台之上的辘轳声也才能传得更远,可见闹由静生,静从闹出,人们于一闹一静的相生相成的境界,不仅可以领略王宫的静态美,而且透过自然界传来的音响,还可以更深切地感受到皇家王宫之所以寂然无声,是因为迷恋声色和骄奢淫逸的生活使其失去时间概念,迟迟沉湎于梦乡。这种闹与静的烘托,给人们留下回味无穷的思考。

后写离宫之贵。这种贵既不是表现在摹景状物的华丽辞藻,也未用美味佳肴形容其生活的奢华,而是捕捉几个最富特征的短镜头,生动而又真实地表现出皇家生活的高贵。由丹梁翠柱飘动着华美的流苏,人们就完全可以想象出金碧辉煌的宫殿全景,由香薪桂火烧煮而成的菰米(即“雕胡”)饭,也给人留下新的启发,那就是皇家用的烧火之物都是香薪贵木,那么烹制而成的美味珍馐又当是何等的名贵,这是可想而知的。诗人通过宫廷生活的局部描写,向人们不断揭示封建帝王纵恣享乐的本质,并由此而引起人们对陷入生活困境的穷苦少女的同情,这正是诗人本意之所在。

诗的最后两句,“当年翻覆无常定,薄命为女何必粗”,正是在上文贫富对比的基础上,再以翻覆无常,人生难料作结。在那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封建时代,人生际遇除由个人的生活情状决定以外,有时还会为某种意想不到的力量所操纵,由贫穷到富贵已极的现象也是存在的,比如说一个贫苦的倡家少女也许会有“一朝奉至尊”的机遇。因此那些自叹薄命的女子也未必永远处于粗劣低下的地位,于此流露的发迹思想同诗人渴望实现入世之志的理想还是有某种共通之处的。这种似此实彼、言近旨远的艺术手法,正体现出吴均诗歌蕴藉含蓄、寄慨深远的特色。

本诗语言质朴自然,叙事概括有力,喻意贴切,态度鲜明。诗人利用客舍与离宫、少女与至尊、贫穷与富贵等诸多对比,自然而然地引出结论。全诗虽未说理,却理见于事,不去抒情,而情在景中,正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张锡厚)

【诗人名片】

吴均(469—519),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西北)人。家世寒贱。曾为建安王伟记室,补国侍郎。还为奉朝请。撰《通史》,未就而卒。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当时称“吴均体”。梁代诗人除江淹外,吴均、何逊都能名家,为其余作家所不及。

更多吴均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