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无人行》原文赏析-吴均古诗-南北朝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8 14:38

胡无人行原文

胡无人行

吴 均

剑头利如芒,恒持照眼光。

铁骑追骁虏,金羁讨黠羌。

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

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

《胡无人行》原文赏析-吴均古诗-南北朝诗歌

胡无人行赏析

在吴均存诗百余首之中,乐府诗即有三十七首之多,占全诗三分之一以上。可见吴均是创作乐府诗的大家。就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此同一诗题之作品来看,其内容多为边塞征讨、战斗拼杀及边界和平,题材各有不同。吴均这首《胡无人行》集中赞颂将士誓死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本诗构思颇为别致,与一般反映边塞战斗生活的诗篇有所不同。其特点是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并不先写边塞苦寒萧瑟肃杀之地的异域风光,也不直写敌寇进犯我军自卫反击的厮杀场面,而是从一柄小小的宝剑写起。值得指出的是,它并不写宝剑的整体,而只写这把利剑的“剑头”:“剑头利如芒,恒持照眼光。”“利”,指剑头的锋利。“芒”,指刀枪的锋芒、光芒。这两句虽然都是视觉形象,但却各有侧重,上句写剑头的锋利之状,下句写剑刃的耀眼之光。“恒持”,经常拿着,同时又有经常保持之意。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宝剑的锋利与光芒是结合在一起的。《晋书·张华传》所载的龙泉、太阿两剑埋在丰城监狱屋基下时,斗牛(二十八宿中的斗宿与牛宿)常有紫气,被认为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郭震《宝剑篇》:“龙泉颜色如霜雪……错缕金环映明月。”李白《胡无人行》:“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作者另有《宝剑》诗,也可参看:“我有一宝剑,出自昆吾溪。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因小可以明大,即近可以求远。“剑头”虽小,锋利与光芒俱备,人的尚武精神与英雄气概,也由此可见一斑了。

“铁骑追骁虏,金羁讨黠羌。”此二句承上转写战斗场面,句中敌我对举。“铁骑”,形容我方骑兵坚不可摧。“骑”,古代一人一骑。“骁”,勇猛矫健。“虏”与“羌”,均系古代对边地进犯之敌而言。“羁”,马络头。“金羁”,形容马络头的华贵,此亦指我方而言。“黠”,聪慧,狡猾。“骁虏”“黠羌”均指敌方而言。“追”“讨”,用以表现我方作战英勇及战争的正义性。《尚书·皋陶谟》:“天讨有罪。”敌人进犯,我则讨之;敌人败退,我则追之。

五、六两句宕开一笔:“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就表面而言,两句写边塞苦寒之地的异域风光,但其内里却与上两句密切相关,仍与反映敌人进犯联系在一起。李白《塞下曲》:“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作战以骑兵为主。秋天塞外草枯,胡马有很好的饲料,养得肥壮(“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正好发动掠夺性战争。这两句以季节特点写边塞风光,补足前两句。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破胆”,恐惧过甚。《汉书·谷永传》:“臣永所以破胆寒心,豫言之累年。”师古注曰:“言惧甚。”《后汉书·申屠刚传》:“众贤破胆,可不慎哉。”这两句说,作为血性男儿,在战斗中是不惜以死报国的,这就必然使敌人心惊胆破,并使这种精神与现实,让皇帝都能体察得到。诗人没有描绘大的战斗场景与拼杀的英勇,而只用“破胆”二字,便使无往而不胜的精神跃然纸上了。

除构思上的特点以外,这首诗在形式上已初步具备近体五言律诗的特征,中间两联,平仄粘对尽合要求,为律诗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吴均也是南朝边塞诗的先驱。冯斑在《钝吟杂录》中说:“于时诗人,灼然自成一体者,有吴叔庠,边塞之文所祖也。”在现存吴均诗作中,边塞诗或与边塞密切相关的诗约有十五首之多。冯斑的评价是较为公允的。

(陶尔夫)

【诗人名片】

吴均(469—519),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西北)人。家世寒贱。曾为建安王伟记室,补国侍郎。还为奉朝请。撰《通史》,未就而卒。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当时称“吴均体”。梁代诗人除江淹外,吴均、何逊都能名家,为其余作家所不及。

更多吴均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