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吴松江》原文赏析-王禹偁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30 11:37

泛吴松江原文

泛吴松江

王禹偁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泛吴松江赏析

吴松江又名吴江,即今流经苏州、上海等地的苏州河。宋太宗至道元年(995),诗人第二次遭贬,“二年为吏住江滨”(《再泛吴江》)。浮沉的仕宦生活使作者对险恶、黑暗的官场产生了厌恶。这首诗写孤舟泛江、自得其乐的情趣,正是诗人怀着“宦途日日与心违,人事纷纷任是非”(《言怀》)的心情,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求精神安慰的写照。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这是一幅有声的图画。夕阳西下,余晖斜照。茫茫江面上,晃晃悠悠地飘荡着一叶孤独无依的小船。“半日”,说明小船在江面上已经飘荡很久了,坐在船舱里的诗人通过从稀疏的芦蓬缝隙透出的西斜的日光,也知道天色已晚,时近黄昏。但是从那回旋在寂寥的江面上的吟诵声中,我们知道此刻诗人仍然既无意过江,也不急于返岸。这吟诵声在这风平浪静、薄暮降临的江面上,显得格外清晰,既无人唱和,也无人欣赏,是那样的孤寂,由此又可以知道船舱中除诗人外,别无他人。诗人为何独自一人久久泛舟江上?为什么不返家?到底要飘往何处?

三四句,作者并不作正面回答。“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两句,写尽了诗人的孤独之感。那一只只单足翘立、曲颈对窗的鹭鸶,仿佛理解人情,通晓事理。它们静静地伫立着,不时伸头探脑窥视着船舱里的诗人,似乎在聆听着诗人吟诵,伴着诗人泛舟。诗人于是忍不住要对它们倾诉衷肠了。诗人的“意”是什么呢?尽管这里没有对读者明说,但从他的身世遭遇中不难知道,这就是直道而行及“成败观千古,施张在四维”(《谪居感事》)的抱负,“屈于身兮不屈其道,虽百谪而何亏”(《三黜赋》)的决心,以及“薄宦苦流离,壮年心已衰”(《春日官舍偶题》)的苦闷,等等。诗人的“意”是复杂的,而这里用“唯有”二字重重勾勒,则他人不知“我意”,不言而喻。愤懑之气,寂寞之心见于言外,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寻味余地。至此,读者先前心头的疑团也找到了答案:原来诗人在江上找到了自己的知音———鹭鸶,所以他逗留船上,“半日孤吟未过江”,他是要把自己所有的“意”都尽情地对鹭鸶倾诉啊!“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冷斋夜话》引苏轼语)。乍一看,如此写是不合情理的,但是这种写法正符合诗人此刻的心境。他越是写鹭鸶对他有情,就越反衬出人世对他的无情;越是写他对清高的鹭鸶的喜爱,越是反衬出他对污浊的官场的厌恶;越是写他有鹭鸶为伴,就越是反衬出他孤寂的处境。这正是这首诗的“奇趣”之所在。

这首小诗,遣词用字平易简淡,状物抒情活泼生动。它出现在“因仍历五代,秉笔多艳冶”(《五哀诗》)的宋初,尤为难得。仿佛是姹紫嫣红中的嫩绿小草,朴素而饶有风韵,自然而颇见情趣,清新悦目。

(詹杭伦 沈时蓉)

【作者】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世代务农。太平兴国八年(991)进士。历任右拾遗、翰林学士、知制诰。遇事敢言。曾上《御戎十策》,陈说防御契丹之计。屡以事贬官。真宗时,预修《太祖实录》,直书史事,为宰相不满,降知黄州,作《三黜赋》以见志。后迁蕲州,病卒。文学韩愈、柳宗元,通俗畅达。诗崇杜甫、白居易,风格接近白居易。有《小畜集》。

【相关阅读】

更多王禹偁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