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原文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7 17:38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品原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原文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品赏析

王勃(约650—约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初唐时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他出身名门望族,是隋朝大儒王通之孙,初唐诗人王绩的侄孙。王勃从小就显现出聪明才智,六岁能写文章,十二岁时被视为神童,也因才华而获推荐,十五岁的年纪便被朝廷授予朝散郎的职位。这些在《旧唐书》和杨炯《王勃集序》里都有记载。

王勃年少得志,心中傲气难免,因而时常得罪人。当时沛王李贤听闻王勃的盛名,召王勃为沛府修撰,十分爱重他。那时许多王公贵族经常以斗鸡为乐,王勃存着闹着玩的心态,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不料因此遭致灾祸。唐高宗认为这是使王侯间产生冲突的缘由,将王勃赶出沛王府,免去他的官职。王勃被赶后,游历蜀地,和杨炯等人一起吟诗作乐,后来担任虢州参军,不久又遭免除官职,于是前去交趾(今越南)探视父亲,路上因渡海溺水而死(另一说是溺水后受惊吓而死)。

王勃擅长写五言律诗、五言绝句,诗的内容大多描写个人生活、抒发个人感情、志向。有些批评当时朝政弊病,也有少数抒发对政治的感慨,暗示对豪门贵族的不满;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他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对初唐文坛艳丽风格的转变产生很大作用。王勃的诗文集原有三十卷,现仅存《王子安集》十六卷,存诗八十多首,文章九十多篇,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

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的经典作品之一。生离死别,总是令人悲伤,历代许多文人也常借由文字表达心中的哀愁。但王勃在这首诗中改变以往文人展现的风格,尤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表现了不同于一般人的胸怀和气度,有着积极向上的精神,更成为后世传诵千古的名句。历代选本在择取王勃五言律诗时总会将此诗列为首选,正是因它的不同凡响。

由诗的题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以看出是一首送别诗。“少府”是官名,诗题是说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任职。第一、二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便使用对仗手法,先写景交代送别的所在地。“城阙”是唐朝首都长安;朋友所到的地方“五津”,就是题目中的“蜀州”——四川,将主客之间关系表达出来。“风烟”就是风景。第一句写关中三秦大地(即陕西)护卫着长安的宫殿,第二句写自己遥望蜀州的五大渡口,正处在一片风尘烟雾当中。

第三句到最末句都是抒情。三、四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达出作者和朋友的离别,两人满怀离愁,因为彼此都是外出作官、远离故乡的游子,人在官场而身不由己,更令人伤心。

五、六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有对仗,是对彼此间友谊的期许:只要四海之内还有一个知己,即使我们相隔天涯海角,彼此心意相连就会如同近在隔壁的邻居。对杜少府来说,是希望他远去蜀中不要感到寂寞,还有知己朋友在这里默默祝福。对王勃自己而言,像杜少府这样的知己纵然远去四川,也好似仍在长安一样。这两句是作者的名句,也是唐诗中数一数二的名句,但它们并非王勃首创,而是从曹植《赠白马王彪》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变化而成。王勃利用“万里犹比邻”这个概念,发展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意便和曹植不同,由此更显出王勃的文字功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七、八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承接五、六句而来。既然“天涯若比邻”,此刻在这岔路口分别,大家不必像小儿女那般哭哭啼啼。诗歌的创作手法转虚为实,使用了具体的事物代替抽象的概念:人哭了通常会用手帕擦拭眼泪,王勃便用“沾巾”来代替哭泣,减少悲伤的情绪。

唐代文人墨客送友远行,时常作诗,这是当时知识分子的习惯。唐诗中送行赠别的诗占了很大的比例。天才诗人李白的送别诗不少,若仔细研读,会发现李白这般不受拘束、潇洒奔放的人,写送别诗时,最后都是借着朋友离去时的景物将个人的深情传达出来,例如《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依依不舍之情埋藏在他的视线里,一定要看到朋友完全消失在眼前的景物中,才甘心离去。

一般送别诗,写诗的人常是送行的人,将送他人远行的离愁借由文字陈述出来。李白另有一首七言绝句《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中的角色正好对调,是写自己乘船即将离开,此时岸上忽然传来送行的歌声。感动之余,看到桃花潭即使有千尺之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时所展现的情谊。诗中流露出的情感不同于一般送别诗,是一种喜悦与感动,写作手法十分不同。

现今流行歌曲描述离情或友谊的数量很多,仔细聆听也多愁苦,但在刘德华《友谊历久一样浓》里,歌词最后的意境也有着与此首诗同样的潇洒,大家不妨听听看。

(基隆市立武仑中学语文教师 黄贞玮)

更多王勃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