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柴桑》原文赏析-陶渊明古诗-魏晋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9 12:50

和刘柴桑原文

和刘柴桑

陶渊明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

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

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

荒途无归人,时时见废墟。

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畲。

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

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

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

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

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注释】

1、索居:离群独居。

2、奇怀:犹言美怀、高怀。这两句是说一旦良辰感怀,就挈杖而归。

3、畬(音余):第三年理新田。

4、谷风:东风。凄薄:寒凉。

5、以上二句是因刘有女无男,对他作安慰之语。或谓作者以弱女比酒的淡薄,似非。

6、栖栖:不安貌。

7、同翳如:言一齐泯灭。

《和刘柴桑》原文赏析-陶渊明古诗-魏晋诗歌

和刘柴桑赏析

这篇是和刘程之的诗。刘与周续之、陶渊明被当时人称为“浔阳三隐”。刘曾作柴桑县令,所以渊明称他为刘柴桑。此诗通篇写刘,不是自叙。大意赞美刘归居故园,耕织自足,与世事日渐疏远。刘氏辞柴桑令与作者辞彭泽令志趣相同,和刘也就是自咏。

刘柴桑,名程之,彭城人,与陶渊明、周续之被当时人称为“浔阳三隐”。因刘程之作过浔阳柴桑令,故又称为刘柴桑。这首诗通篇歌咏的是刘柴桑淡泊守真、躬耕自足的隐居生活。因为作者与刘柴桑志趣相投,所以,赞刘柴桑也即自赞,这首诗也可看成作者的自我表白。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开头四句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交代了长久以来未能归田隐居的原因。“招”的主语既可以是志同道合的山泽之友,也可以指大自然那种自然静宁的情趣,作者以拟人的手法写“山泽”相“招”,从对面写来,借以表达自己长久的向往,写得生动有趣。“踌躇”二字一转,表现那种徘徊彷徨、无所归依、欲退又止的心绪。而“胡事”一问,又曲折地批评了从前这种犹豫不决的生活态度。“直”,但,只。只是因为亲人故旧的劝阻牵连,未能立刻归田务农,索居独处。以上四句写“出”与“归”的矛盾,躬耕理想与生活实际的矛盾,既是诗人的内心矛盾,也是当时一般隐士所共有的苦闷。

从第五句开始,写诗人摆脱羁缚,回到乡村隐居的所见所感。这里面,有欣喜,也有悲哀,有苦闷,也有宽慰,诗人以朴实的笔调娓娓道来,真切感人。“良辰”四句,写一个天清气和的好日子里,诗人怀着高洁的理想,拄杖回到了乡村。归去来兮,主径将芜,但岂止是个人家园荒芜,沿途所见,满目疮痍,时代的苦难给良辰美景涂抹上一层浓浓的阴影,生民涂炭,民不聊生,何处是乐土?“良”与“奇”写景色与理想之美好,“荒”与“废”写社会与时代的悲惨,两相对照,再次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自然与社会的背离。

从第九句开始正式落笔写隐居生活的甘苦。“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畲。”茅屋已修葺,足以蔽风雨,于中陶情冶性,何陋之有?农田又要翻耕了,新的生活也要开始了。虽是柴扉茅茨,却充满了生气和宁静。虽要付出艰辛,流淌汗水,心头的负担却减轻了,官场的污浊却洗净了。“谷风”四句写山风料峭,春寒逼人,农夫艰辛,但一杯春酒也会带来陶然醉机,消除劳顿饥劬。家有弱女,欢绕膝下,其天伦之乐,也足以抚慰疲劳的灵魂。这一节写乡居躬耕生活,有苦有乐,欣慰之中不无悲凉,寂寞之中又包含孤芳自赏。

“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以上六句以直接议论作最后收束。世事纷繁,世人在栖遑奔走中追逐身外之物而忘记了岁月的流逝和自我本体的存在。其实,衣只须蔽体,食只须饱腹,超过自身需要之外的追求又有什么意义呢?况人生百年,如过眼云烟,所谓的名和利在人身后都会消失殆尽。这几句,表现诗人超然名利之外的思想,虽有一定的消极性,但从总体上看,主要还是要表现他鄙弃功名、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思想。

这首诗,写诗人归隐乡村前后的感受和思想斗争,没有回避矛盾,没有矫揉夸饰,而是“真率自然,倾倒所有”(许学夷《诗源辨体》)。与之相应,艺术上也是“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曾《诗谱》)。“一任真气自胸中流出,字字雅淡,字字沉痛。”(施补华《岘佣说诗》)诗人内心的凄凉、苦闷、犹豫、欣慰诸多复杂微妙的感情通过淡淡的口吻似有似无地流露出来,包蕴余味。从结构上看,作者以回归田园的经过为线索,从容不迫,一一写来,疏朗而严整,正如杜甫所论“陶诗不枝梧”。另外,通篇语言朴素自然,又很有表现力。这些统一在一起,为表达诗的主题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金启华 史双元)

【诗人名片】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的祖和父都做过太守,但在他少年时代生活就是贫困的。他自己曾做过几次小官,时间都很短。最后一次出仕做彭泽令是在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元年(405),在官八十几天就辞职归去。从此隐居躬耕,过了二十年的田园生活。他之所以退隐,固然和他天性淡泊,不受羁束有关,但主要还是因为当时政治黑暗,仕途污浊,使他厌恶。他的许多好诗是写农村生活和他在躬耕中体验到的人生道理,大都自然深厚,亲切有味。他也有少数诗篇说到政治,或表示他的政治理想,见出他对于世事并不曾遗忘或冷淡。

更多陶渊明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