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原文翻译赏析,(宋)苏轼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7 00:06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词作原文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

苏轼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

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注释】

①柳子玉:苏轼的一个亲戚。

②桓伊三弄:桓伊是晋朝一个善于吹笛之人,这里代指笛声。

③绿窗:罩有碧纱的窗子。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译文】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是谁吹起了优扬的笛曲,将人从好梦中惊醒。推开窗户,只见江天茫茫,天上挂着一弯孤单的新月。

明日分别时,送别的人当站立江边,久久不愿回去。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他的心意,追逐行舟,代人送行。而滔滔江水,依旧东流入海。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原文翻译赏析,(宋)苏轼作品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词作赏析

赏析1

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赶往常州、润州一带赈饥,正赶上好友柳子玉要去舒州(今安徽安庆)灵仙观,于是两人同行。第二年二月,苏轼在金山送别柳子玉时作了这首词。本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含蓄深沉,表达了浓浓的离愁别绪。

上片写离别之景。开篇两句以问句起势,突兀别致,用典巧妙,落于一个“梦”字,暗示送别的主题。随后两句以景写情,写梦醒后见到的江天景色。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等景物的连缀,全面展现出离别的场景。“愁”字是点睛之笔,使所有的景物都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愁绪,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下片是词人对“明日”分别情景的联想。“落花飞絮”点明季节,在这样的日子里送别,使人更添离愁。“飞絮”一方面写好友如柳絮般飘然远去,另一方面也指人生的飘忽不定。结尾两句,“飞絮送行舟”,以无情之流水反衬有情之离人,感情真挚,意境空灵浩渺。

本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词人真情的流露,感人至深。

赏析2

这首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二月,是作者为送别柳子玉(名瑾)而作。子玉是润州丹徒人,与东坡谊兼戚友。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时任杭州通判,赴常州、润州一带赈饥,子玉赴怀守之灵仙观,二人结伴而行。次年二月,苏轼金山(润州西北长江中)送别子玉,遂作此词以赠。

上阕写离别时的情景。首二句以晋人桓伊为王徽之吹奏三个曲调的典故,以发问的形式提出疑问:夜深人静时,是谁吹奏有名的古曲,将人们从梦中唤醒?此二句暗写离别。次二句融情入景,通过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等景,将整个送别情景和盘托出。

下阕遥想“明日”分别的情景。“欲去又还不去”,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迟迟没有成行。二月春深,将是“落花飞絮”的时节,景象凄迷,那时别情更使人黯然。“飞絮送行舟,水东流。”设想离别的人终于走了,船儿离开江岸渐渐西去。送别的人站立江边,引颈远望,不愿离开,只有那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人的心愿,追逐着行舟,代替人送行。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又借“飞絮送行舟”表达人的深厚情意,结束全词,分外含蓄隽永。词所谓明日送行舟,未必即谓作此词的第二日开船,须作稍为宽泛的理解。

此词上片写送别情景,以景色作为笛声的背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别时的感伤氛围。下片运用叠句造境传情,想象次日分别的情景,大大扩展了离情别绪的空间。如此虚实结合,渲染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使读者受到极强的艺术感染。

【宋词地图】

金山: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也叫氐父、获苻、伏牛、浮玉,唐时裴头陀江边获金,于是改名金山。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原文翻译赏析,(宋)苏轼作品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高宗朝,赠太师,谥文忠。《宋史》、《东都事略》有传。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东坡乐府》三卷。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原文翻译赏析,(宋)苏轼作品

更多苏轼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