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余仲庸松风阁韵十九首》原文赏析-裘万顷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8 20:06

次余仲庸松风阁韵十九首原文

次余仲庸松风阁韵十九首(其四、其五、其六)

裘万顷

不见诗仙何逊来,春风几度早梅开。

竹篱茅舍自清绝,未用移根东阁栽。

恰则梅边春意萌,困人天气又清明。

炉熏茗盌北窗下,卧听緜蛮黄鸟声。

已著遗经洗此心,更寻流水濯吾襟。

经旬不涉溪边路,荇带苔钱如许深。

【注释】

緜蛮:《诗·小雅·緜蛮》:“緜蛮黄鸟,止于丘阿。”朱熹《诗集传》训为鸟声。

次余仲庸松风阁韵十九首赏析

三首诗都表现了作者“性恬退,不乐仕”(见赵与虤《娱书堂诗话》),隐居林下,自得其乐的悠闲恬淡之心情。

第一首借早梅喻己之清高。

梁朝诗人何逊有《咏早梅诗》,云:“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可现在春风已经几度吹开了早梅,时令已过“上春”,早梅将要“飘落”了,还“不见诗仙何逊来”对花吟咏。什么原因呢?大概是早梅所处的地方太偏僻穷寒了吧?可作者心中自有主意:“竹篱茅舍自清绝,未用移根东阁栽。”早梅开在这乡间的竹篱边、茅舍旁,虽无人咏赏,却仍有其清雅动人的风姿、孤傲高洁的气质,它的根子扎在这广袤的土地上,用不着专门为了供人欣赏而移栽到那达官贵人来来往往之处。古时有称宰相招致宾客之所为“东阁”的习惯,这里作者实际上是以早梅自况,表明宁愿在竹篱茅舍边平静地生活,而不愿跻身于闹哄哄的官场争名逐利。虽然没有如何逊这样的名人来咏赏这枝隐居乡村的“早梅”,可是自己沐浴着春风,照样自得地开放,自在地生长,竹篱茅舍的隐居生活自有其无限清趣,混迹于官场有什么意思?孤傲雅洁的早梅正是孤芳自赏、自恃清高的诗人形象。

第二首写琐事,示己之清闲。

幽居乡村,无所事事,自然对季节的消逝、自然界的变化十分关注。首句承上一首诗而发,早梅开在“上春”,故此云“梅边春意萌”;清明属于仲春,已是春意正浓时,故用“恰”、“又”等关联词来形容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惊叹心情。在这令人困乏疲倦的春日里,读书太伤神,游玩太累人,做什么事似乎都不适宜。作者的选择是:躺在北窗下,守着小火炉,耳听清脆的鸟鸣声,悠然自在地煎茶品尝。这真是一件既不劳神又能消遣,既不须出门、又能观赏到大好春光的美事!作者在《从人觅墨梅》诗中亦云:“熏炉束诗魂,茗盌驱睡思。”(《竹斋诗集》卷一)原来作者“炉熏茗盌”并非仅图清闲,在这“困人天气”里,他用喝茶来“驱睡思”,以便头脑清醒地构思他的新作呢!当然,这种脱离实际的创作方法不足取,不过这又是另一回事了。

第三首以溪流表己之清白。

乍看这一首与上两首的联系不明显,但若考虑到作者“炉熏茗盌”是为了“束诗魂”,那么对“已著遗经”就好理解了,这一首与上两首的内在联系也出来了。“遗经”是作者对自己诗作的称谓,因为他自负地以为自己的诗作是要遗留给后世作为经典的。他在北窗下品茶赏春、赋诗明志,用诗来洗涤内心的烦嚣,也就是用诗表明自己坚守清高之操、保持恬淡之志的心情。这之后,又信步来到野外的小溪边。清清的溪水明澈能见底,可以濯我衣襟,于是诗人内外皆清白,格外感到欣慰。他久久地站在溪边,仔细地观察着水中的荇菜和青苔。从“经旬不涉溪边路,荇带苔钱如许深”两句中,可以体会到诗人略感懊悔:自己怎么如此慵懒?十多天都没到野外小溪边来了。那水中参差不齐的荇菜、圆圆如钱的苔点都已长得那样深,真是有负于大好春光啊!这里又透露出作者在美好的大自然怀抱中的轻松和惬意。

这三首小诗,既可独立成篇,而又浑然一体;每篇各有重点,而又意脉连贯,共同表现了一个特色,即恬淡峻洁,非持此心志者不能为也。

(沈时蓉 詹杭伦)

【作者】

裘万顷:生卒年不详。字元量,新建(今属江西)人。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嘉定初,除吏部架阁,迁大理寺司直,力请外任,添差江西抚幹。有《竹斋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