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怀》原文赏析-罗公升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8 06:54

秋怀原文

秋怀

罗公升

旧日方山子,凄凉寄一箪。

虫声来倦枕,秋思入凭栏。

已是肱三折,那堪指一弹。

中宵更风雨,谁念客毡寒。

秋怀赏析

罗公升的祖父罗开礼曾随文天祥勤王,兵败被俘,绝食而死。公升本人南宋末以军功授县尉。后曾北游图谋恢复,事虽不成,但其坚贞意志却为世人敬仰。这首诗因秋起兴,抒发的便是他不能恢复宋室的怅惘和苦闷。

此诗以“秋怀”为题,作者所用的方法是使自己的诗思紧紧围绕住“秋”字展开,而那个“怀”字,则被暗暗地寓寄在秋日的种种感受之中。试看:第一联以方山子自喻,虽与“秋”字无关,但“凄凉”一词,倒也容易让人体味到秋日的气息。到了颔联,作者用“秋思”、“虫声”明点“秋”字,而对“怀”字却只用“倦枕”、“凭栏”二语逗引。为什么诗人夜来“倦枕”,日间“凭栏”?他是有意让人们在“虫声”、“秋思”中去体会,换句话说,他是寓“怀”于“秋”。颈联中的“肱三折”大约是全诗最直截了当地抒写情怀的地方。“肱”,指手臂。《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诗中使用这个典故,从字面上推知是阅历广、挫折多的意思,可是诗人“怀”的真正内容,读者还得结合他北游恢复不果的经历,和下句“那堪指一弹”中去探求。“指一弹”,指时间极短。诗人由秋日的万物凋零想到时光流逝,岁月蹉跎,痛感到宋室东山再起的希望愈来愈渺茫———这才是他的真“怀”所在。尾联中写秋日景况及个人的感受。作者的情怀在这一联中透露了点消息:一是以“风雨”、“毡寒”表现心地凄凉,一是以“谁念”表现处境孤独———总之,孤掌难鸣、恢复无望的主题的表达,凭借的仍然是精心设计的秋景描写和作者在这种环境中的特殊感受。“景语即情语”。这首诗能驱使景语传达丰富的感情,与情语妙合无间,足见作者属思之妙。

此诗用典不多,但颇具特色。比如“肱三折”是人们所熟知的,通常是用以比喻对某事阅历多,积累经验,自能造诣精深。罗公升仅取“阅历多”一端,并由此引申开去,却抒写挫折多、事情不顺利。作者没有背离原典的本意,与下句相结合,更见深沉的感慨。再如,首联中的方山子指北宋人陈慥,他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之间,“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几乎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隐仙”。罗公升复宋不成,遁迹于山林,因此引以自比,是很自然的。不过,仅仅认识到这一点还嫌不够。因为作者如果只用方山子的超然遁世自况,那么这两句诗意就同以下六句中一再叙写的不能解脱的烦恼相矛盾。其实,一般人心目中飘然忘机的方山子还有另一面。苏轼《方山子传》记载:“前十有九年,余在歧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他的遁入林泉,苏轼曾说:“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隐居于光、黄间……。”全面地看《秋怀》诗,我们觉得当年想“驰骋当世,然终不遇”、身在岩穴但“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的方山子,才应当是罗公升乐于相侔的同调———因此,此诗用方山子事,也与一般人只取其隐逸者不同。

(李济阻)

【作者】

罗公升:生卒年不详。字时翁,永丰(今属江西)人。以军功授本邑尉。宋亡,曾北游图恢复。有《沧州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