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三峡》原文翻译赏析-郦道元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7 12:38

水经注·三峡作品原文

水经注·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

[注]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州(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水经注》四十卷,既是地理学名著,也是山水散文的汇集。

[1]略无:毫无。阙:通“缺”,空缺。

[2]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

[3]襄:上,这里指漫上。 陵:大的土山,这里泛指山陵。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4]奔:奔驰的快马。不以:不如。

[5]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良:实在,的确。

[6]属引:连续不断。属(zhǔ):动词,连接。引:延长。凄异:凄凉怪异。哀转久绝:悲哀婉转,猿鸣声很久才消失。绝:消失,停止。转:通“啭”,鸣叫。

《水经注·三峡》原文翻译赏析-郦道元作品

水经注·三峡作品赏析

全文总计不过一百五六十字,描写了三峡风貌。三峡全长七百里这是按照古人的度量标准,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四百里船行峡中,所见无非长江和长江两岸的高山。这段文字极其精练、传神地写出了三峡山水的特征。

先写山,写对山的总体印象。三峡的山第一是“连”,沿着长江连绵不断几百里,没有缺口处。第二是“高”,高到隐天蔽日,只有在正午太阳升到天空最高处和半夜月亮升到最高处时,才能看见它们。两句话写出了三峡高山的逶迤雄险的气势。

然后写水,三峡中的江水在不同季节的特征不同。夏天的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可见水势的险恶。当迫不得已在此时乘船而下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船行的速度比骑着快马奔驰、比乘着疾风飞翔还要快,可见水流的湍急。而在春天和冬天,水势减小的三峡,则是另一番面貌,浪花洁白,江水深碧,清波回旋,平静的江面映出两岸高山的倒影。此时的三峡,是清秀的。

接着作者又把笔触移向两岸的崖壁。所见有“怪柏”“悬泉”“瀑布”,草木茂盛,景物繁多,“良多趣味”。写三峡,自然不能缺少几乎成为三峡标签的猿鸣。而猿声是一种向来和悲伤联系在一起的意象,作者特意将其置于秋天的凄寒景物中来描写,并引渔歌为证,更增凄凉萧瑟的气氛。

郦道元作为北魏人,在那个南北分裂的时代,没有机会亲身到三峡考察。这段向来被系于他名下的文字,其实是引自南朝盛弘之的《荆州记》。盛弘之也不是原创,他是从东晋袁山松《宜都山川记》中引用的。这段文字又成为李白《早发白帝城》一诗的蓝本,由此足见这段文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