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农谣》原文赏析-利登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7 12:37

野农谣原文

野农谣

利登

去年阳春二月中,守令出郊亲劝农。

红云一道拥归骑,村村镂榜粘春风。

行行蛇蚓字相续,野农不识何由读?

惟闻是年秋,粒颗民不收:

上堂对妻子,炊多籴少饥号啾;

下堂见官吏,税多输少喧征求。

呼官视田吏视釜,官去掉头吏不顾。

内煎外迫两无计,更以饥躯受笞棰。

古来邱垅几多人,此日孱生岂难弃!

今年二月春,重见劝农文。

我勤自钟惰自釜,何用官司劝我氓?

农亦不必劝,文亦不必述,但愿官民通有无,莫令租吏打门叫呼疾。

或言州家一年三百六十日,念及我农惟此日。

野农谣赏析

在封建社会,地方官每年春天下乡鼓励农民从事生产,叫“劝农”。如《后汉书·郑弘传》注引文:“太守常以春行所主县,劝人农桑,振救乏绝。”实际上,劝农常流为官样文章,而且往往借劝农骚扰农民。利登的这首《野农谣》就十分生动地揭示了“劝农”的真相,代农民喊出了愤怒的呼声。

诗从“去年”春天说起。“守令出郊亲劝农”,突出一个“亲”字,太守和县令老爷都亲自下乡,似乎郑重其事,重视劝农。但实际情况怎样呢?“红云一道拥归骑,村村镂榜粘春风”,守令下乡的声势排场倒不小,张伞撑盖,仪仗随从很多,像一片红云拥护着,可是他们只是下乡来抖抖威风,招摇一下就回去了。只在每个乡村留下了一道木刻的“劝农”告示,大功就算告成。榜文上歪歪斜斜一大片,在不识字的乡野农民眼中,真像蛇行蚓走,哪里知道写些什么呢?唐太宗李世民描写恶劣难认的草书曾说:“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这里借用这个比喻,则是从目不识丁的农民角度说的,和农民的身份很符合,既生动又具有讽刺意味。所谓“劝农”的敷衍塞责、不负责任也就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劝农”如果仅仅是一种例行公事倒也罢了,更严重的是春天劝了农,秋天就要收租纳税。对农民来说,这才是更要命的。尤其遇上了荒年,就越发难过了。因而下面就展现出一幅被逼征租税的悲惨图画。尽管是颗粒未收的荒歉之年,农民们连肚子都填不饱,妻儿老小嗷嗷待哺,啼饥号寒,来征收租税的官吏们却像虎狼一般凶恶,催逼不已。农民们苦苦哀求,请督税的税官看看歉收的农田,让闯进家里逼租的税吏瞧瞧空空的锅碗,可是官吏们却根本不管不顾,掉头而去,哪肯有半点通融!农民们被逼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好拼着饥饿的躯体忍受官府的责打。“古来邱垅几多人,此日孱生岂难弃!”到了这个时候,真觉得活着不如死了好。写到这里,自然形成了全诗的一高潮,农民的悲惨遭遇历历如绘,叫人怵目惊心。这一节的艺术感染力全在于白描,写出了农民的苦况,也就显出了“劝农”的虚伪。

下面又转到“今年”春天,“劝农”的那一套又来了。由于有了上年痛苦的经验教训,就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对虚伪“劝农”的强烈抗议。“我勤自钟惰自釜,何用官司劝我氓?”一钟等于六斛四斗,一釜是六斗四升,勤劳收获就多,懒惰收获就少,哪里需要你们当官的来鼓励我们生产呢?“农亦不必劝,文亦不必述,但愿官民通有无,莫令租吏打门叫呼疾。”这是对“劝农”的嘲讽,向官府的呼吁,发自农民心底的声音,其中包含着很深的愤慨,是对封建剥削的血泪控诉。

愤慨、呼吁、控诉,其实都没有用,因为印把子抓在人家手里。因而结尾转成了一种深刻的讽刺:“或言州家一年三百六十日,念及我农惟此日。”“家”字相当于“公家”的“家”,“州家”即“州官”。怪不得大家说州官老爷一年三百六十天只有“劝农”的这一天才想到我们农人呢,还不是为了秋天狠狠地盘剥我们吗?这句讽刺话里包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深深的愤恨。

古代讲“劝农”的诗不少,与利登同时的郑清之、许及之、刘克庄、方岳等就都写有同类诗篇,但都不及利登这一首揭露得深刻、表现得大胆。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能够这样站在农民的立场上说话,实是难能可贵。艺术上运用去年和今年,去年春与去年秋的时空错综,既有描写,又有抒发,把揭露、控诉、讽刺融为一体,表现手法是相当高的。

(梁归智)

【作者】

利登:生卒年不详。字履道,号碧涧,金川(今属四川)人。宝庆间流离奔徙。淳祐元年(1241)进士,仕至宁都尉。江湖派诗人。有《骳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