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公无渡河》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5 12:36

公无渡河作品原文

公无渡河

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胃于其间。

签筷所悲竟不还。

【注释】

(1)昆仑:昆仑山。又称昆仑虚、中国第一神山、万祖之山、昆仑丘或玉山。昆仑山由于其高耸挺拔,成为古代中国和西部之间的天然屏障,被古代中国人认为是世界的边缘。

(2)龙门:即龙门山,在今陕西韩城东北五十里,黄河流经其间。

(3)理:即治理,唐人避唐高宗讳,改“”为“”。

(4)窥家:大禹在外治水八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5)其害乃去,茫然风沙:意思是水虽不至于有滔天之祸,仍有风沙之害。

(6)虎可搏,河难凭:典出暴虎冯河的成语。凭,即不借助工具,徒步渡过河流。

李白《公无渡河》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公无渡河题解赏析

【题解】

此诗以乐府古题去演绎古老的渡河悲剧,并借此隐喻诗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儒家之道。大多数学者认为此诗作于安禄山反叛前,李白去幽州(北京)时期。也有人认为可能写在永王李磷被平叛以后,当永王使韦子春带着五百两黄金来三请李白下山的时候。

【赏析】

诗人一开篇便写黄河水的惊人气势:“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黄河水自西而来冲决着昆仑山,又一路咆哮着流向了龙门。这两句将黄河的滔天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

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巨浪滔天,水天一色,尧舜看到也是感叹无法治理。大禹忙着治理河川,路过家门时孩子正在啼哭他都没进屋。千辛万苦终于服了黄河,沿岸的百姓才开始种植作物。“尧咨嗟”展现了黄河水害之利害,而“不窥家”则再现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英雄形象。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虽然水害被去除了,但是两岸还是一片茫茫的风沙在肆虐。

诗文至此,诗人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水的治理,又写到了风沙的危害。但是诗人笔锋一转,开始描写黄河古渡的故事: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一个披头散发的痴狂老者,在清晨到了岸边想渡过黄河去。周围的人都冷眼看着,只有他的妻子在制止老者,因为那老者在没有摆渡的情况下想借自身之力渡过黄河。既无摆渡,又没有其他工具辅助,一个老者想单靠自己渡过如此汹涌的黄河,果真是“狂而痴”。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胃于其间。筷所悲竟不还。

可以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但是很难靠自己的力量渡过黄河,那老者果然溺死在河里。河里的鲸鱼露出身体的一部分,那白色的牙齿就跟雪山一样,而老者的尸体就半隐半现在雪山之中。岸边老者的妻子,悲伤地弹着筷,感叹老者一去不复返。

这首诗气势恢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黄河古渡的悲剧。其实这首诗也是带有寓意的,痴狂的老者明知道强渡黄河会死,但还是去做。我们可以把这种行为比作对光明或理想的追求,老者身上有诗人的影子,尽管在追寻目标的道路上有很多的障碍和困难,但诗人信念坚定,始终在向理想迈进。如此理解,这首诗也便好懂了。

更多李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