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陵行送别》古诗赏析-李白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3 04:37

灞陵行送别原文

灞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灞陵行送别》古诗赏析-李白作品

灞陵行送别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调动一切手段来营造离情别绪,写得饱满、深切,妙在情景交融。

写诗词是形象思维。许多从诗人心中流出的鲜明意象,例如浮云、柳絮、落红、流水、磐石、蒲苇、羌笛、暮砧之类寻常事物,经过诗人的反复吟咏就具有了象征意义,成为作者信手拈来、读者心领神会的“典故”。唐诗浩如烟海,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这类例子甚多。唐代长安郊外有灞水、灞陵(汉文帝陵寝),是长安人送别亲友之处,灞陵就成了与离别有关的“典故”。此诗开篇就点出灞陵、灞水,为送别的主题提供了规定情境。继之写周围的景色,进一步强化了离别的气氛。如果说古树已不能着花,与伤别离的萧索心情相合,自是寻常之事,那么,正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一样,看见春草而伤心就是诗人的主观使然了(作者的《菩萨蛮》也有“寒山一带伤心碧”之句)。因为草长莺飞、欣欣向荣是春天的象征,时序虽是春天,离人心中却满是秋意,而这灞陵的春草竟然不顾离人的感受而自顾自地疯长,就显得有些“没心没肺”,与眼前的气氛极不协调,怎能不使人伤心难受呢?

由此,在这样一个回首长安依依伤别的特定环境中,王粲的影子登场了。“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把今之送别与古人的遭际剪辑在一起。建安诗人王粲当年也曾从此地一步一回首地离开长安,并在《七哀诗》里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的诗句。所以作者在送友人时自然联想起王粲,同一个伤别离的地点,同一条跋涉的不归路,虽然远行的原因不尽相同(也许是因战乱而逃生,也许是因贬谪而去任,但从全诗的基调看不会是由于什么喜庆之事),但拉上王粲,增加了怀古的沧桑感,就使得送别本身有了一种宿命的意味。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从灞陵登上绵绵古道,回望帝都的紫陌红尘,只看到落日已消失在暮霭之中,古往今来,这条古道上杂沓重叠留下了多少失意者和迁客有去无回的辙迹和履痕!李白对皇帝还是存在幻想的,他愤激的只是奸佞欺君,否则不会发出“浮云蔽白日”的感叹。

此诗的结束是低沉压抑的。“骊歌”就是离别时唱的歌,有的版本作“黄鹂”。两相比较,我更属意于后者:离别唱离歌,自是题中应有之义;而正当断肠人对断肠人,分手在即之际,却听到“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这平时听起来悦耳怡心的鸣啭,此时反觉更增忧愁,就像见春草而伤心一样,这样写来,感情更强烈,也更有诗意。

(黄宗壤)

更多李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