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古诗翻译赏析-李白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5 05:37

渡荆门送别原文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①从:就。楚国游:李白沿三峡东游,舟经楚地,所以称“楚国游”。

②“山随”句:形容蜀地的崇山峻岭,沿三峡至荆门后随着平原的出现渐渐消失。

③大荒:辽阔的原野。

④“月下”句:意思是说月亮倒映江心好像天镜从高空飞来。

⑤海楼:海市蜃楼。

⑥怜:爱。故乡水:长江之水由故乡蜀中流来。

【译文】

出蜀过三峡远渡到荆门山外,来到古时楚国故地纵情漫游。山岭随着平原铺展渐渐消失,江水在辽阔的原野滔滔奔流。水中月影像天上飞来的明镜,云霞变幻奇景结成海市蜃楼。我始终怜爱来自故乡的江水,它不舍万里地送我乘舟漂流。

《渡荆门送别》古诗翻译赏析-李白作品

渡荆门送别赏析

【赏析1】

该诗主要写送别,景色描写十分出色。公元726年,诗人满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情怀离开蜀地东下。该诗就是在旅途中写的。从内容上看,该诗是诗人在船里吟诵的,他与送行的人是同舟共发。

头两句说明了远游的目的地——楚国。诗人从水路走,乘船过巴渝,经三峡,一路奔向荆门之外。他主要是想到楚国故地湖北、湖南游历。

第三、四句写随着空间的改变,景色也有变化。到荆门附近时,山渐渐不见了,眼前出现的是广阔的原野。江水奔涌,一眼望去,天地辽阔,场面宏阔。这两句的笔力可以和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相比,甚至可以看成是李白泛舟游历,杜甫停船细观。

接下来的两句写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夜晚,江面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面镜子,可以从中看到月亮的影子。白天,抬头仰望,云彩变幻,生成海市蜃楼一样的奇异景色。诗人用云彩结成的海市蜃楼反衬天空的辽阔、江堤的广阔,用水中的月亮衬托水面的平静,对比效果很好。

最后两句写乡情。面对荆门附近的风光和流过家乡的江水,诗人突然开始思念家乡。于是,他用颇具意蕴的“故乡水”流经万里为他送行,表达了思乡之情。

【赏析2】

李白一生游历各地,唐开元十三年(725)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李白初出峡时过荆门而作。时值诗人年轻气盛、雄心勃勃,第一次离开故乡,乘舟出峡,看到峡外如此壮阔雄奇的景象,颇感新奇,情不自禁,诗性大发而一气呵成。全诗笔触雄奇,意境高远,想象瑰丽,具有很高的赏析价值。

《渡荆门送别》古诗翻译赏析-李白作品

【诗人名片】

李白(约701~762),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认为与唐朝皇室同宗。隋朝末年随先祖流落西域,生于中亚碎叶。五岁时,父亲将其带到蜀地,年少时在蜀地求学。他二十五岁时离开蜀地漫游,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这期间曾去长安求官,却没有成功。天宝初年,通过玉真公主的推荐,被诏入京,担任翰林。但不久便因遭诬陷而离开京城,四处漂泊。安史之乱后,他做了永王的幕僚。后来永王因反叛被肃宗所杀,李白受到牵连,被流放到夜郎。虽中途获得赦免,但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渡荆门送别》古诗翻译赏析-李白作品

更多李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