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摄山栖霞寺》原文赏析-江总古诗-南北朝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5 00:35

入摄山栖霞寺原文

入摄山栖霞寺

江 总

净心抱冰雪,暮齿逼桑榆。

太息波川迅,悲哉人世拘。

岁华皆采获,冬晚共严枯。

濯流济八水,开襟入四衢。

兹山灵妙合,当与天地俱。

石濑乍深浅,崖烟递有无。

缺碑横古隧,盘木卧荒途。

行行备履历,步步辚威纡。

高僧迹共远,胜地心相符。

樵隐各有得,丹青独不渝。

遗风伫芳桂,比德喻生刍。

寄言长往客,悽然伤鄙夫。

《入摄山栖霞寺》原文赏析-江总古诗-南北朝诗歌

入摄山栖霞寺赏析

江总以浮艳诗闻名,但这只是江总创作和思想的一个方面,甚至可以说是肤浅表面的方面。这首诗使我们看到了诗人的另一方面,是更深刻也许是更真实的方面。作为狎客的江总是没有灵魂的,而这首诗却让我们窥见其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透视出他灵与肉的搏斗。

全诗二十四句,可分三个段落。前八句直抒感慨。“净心抱冰雪”是全诗的主脑。我的心就像怀抱冰雪一样,对世间一切都失去了热情。这或许是因为已到老年,如日落桑榆,好景不长了?其实也不尽然。因为有人越是感到人生短促,越要及时行乐,热衷于追名逐利。而江总只是叹息时光急逝,悲痛人要受社会的拘累。以上四句直抒胸臆,不假雕饰,使人闻而信之。下四句以象征手法,将主客观融为一体。青春年华时蓬勃盎然都有所得,而到老年岁末却与大自然一起凋枯败落。敞开衣襟迎进四面来风痛快淋漓,就好像大河里汇入八功德水浩浩荡荡。

中间八句“以记即目”,写摄山景物。摄山即栖霞山,因山多草药可养生而得名。摄山风景绝美,清高宗弘历称之为江南第一明秀山。“兹山灵妙合,当与天地俱”两句从总体上写山,把握了精神特质,还是客观的。但从具体描写的四句看,诗人主观色彩更浓些:山上急流忽深忽浅,崖畔烟雾时有时无,残断的石碑横在古墓之前,盘曲的老树倒在荒僻的路旁……两个飘忽不定游移的镜头,又叠加上两个毫无生气的画面,只能呈现在暮齿净心的诗人笔端;而踯躅不前,如履薄冰,似历险路,也只能是净心暮齿的诗人感觉。诗人对摄山是向往的,因“限于时务,不得恣情淹留”,深以为憾。为什么有了“永夜留连”的良机,却绘此荒凉之景?原来诗人弱岁即归心于佛教,二十多岁受戒,“暮齿官陈,与摄山布上人游款,深悟苦空,更复练戒”(《陈书·江总传》)。可见他真正追慕的不是摄山绝美的自然风光,而是佛教圣地。

后八句,由山写到寺,由寺写到僧,过渡极为自然。高僧指布上人,圣地指摄山栖霞寺。与布上人同宿山寺,远离尘世,故曰“迹共远”;清胜的心情和佛教圣地摄山栖霞寺相合,故言“心相符”。虽然山中之人或樵或隐,各有所得,但都是暂时的,只有栖霞寺里的塑像图才是经久不变的(原注:“寺犹有郎、诠二师、居士明绍、治中萧塑象图”)。这些高僧们的影响像芳香四溢的桂树,泽及后人;他们的品德如白玉般纯洁,光彩照人。既然高僧被如此崇拜,自己就越发显得卑陋,而凄然伤神。诗人时任尚书仆射,甚得陈后主之宠,何以如此自惭形秽,而且还郑重地告诉别人?从时人称为实录的诗人《自叙》中,我们可以得到解释:“运善于心,行慈于物,颇知自励,而不能蔬菲,尚染尘劳,以此负愧平生耳。”他怀抱净心却染尘劳,颇知自励又不能淡泊,于是矛盾产生了,又无法解决,徒有愧意而已。樵者得物,隐者得心,各有所获。只有“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陈书·江总传》),被人称为狎客却又怀抱净心的诗人,才一无所获。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恰是诗人矛盾痛苦的根源。读此诗确实可知诗人之志,虽不能为之摘掉“狎客”的帽子,总可探视其灵魂深处吧!

(朱明伦)

【诗人名片】

江总(518—590),字总持,济阳考城(在今河南兰考)人。仕梁累官尚书仆射。入陈历任尚书令,不持政事,随后主游宴后庭,多作艳诗,与陈暄、孔范等十余人号为狎客。入隋拜上开府,卒于江都。

【相关阅读】

更多江总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