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前小鹅儿》古诗赏析-杜甫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3 17:20

舟前小鹅儿原文

舟前小鹅儿

杜甫

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引颈嗔船逼,无行乱眼多。

翅开遭宿雨,力小困沧波。客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

《舟前小鹅儿》古诗赏析-杜甫作品

舟前小鹅儿赏析

要想读懂此诗,须先了解杜甫笔下的鹅儿是谁家的鹅儿?所乘小舟又置于何处?在原诗的题下有一小注:“汉州城西北角官池作。官池,即房公湖。”汉州即今之四川省广汉,房公指曾在肃宗时任宰相的房琯。由于陈陶斜兵败,房琯于至德二年(757)罢相外放,上元元年(760)八月任汉州刺史。宝应二年(763)初春,杜甫到汉州探望被贬的房琯,相携游湖。两位阔别多年且落拓江湖的好友荡舟湖上,一边品尝鹅黄酒,一边欣赏沿湖美景。杜甫当即被水面上一群玲珑可爱的小鹅儿吸引,伤时感事,赋得此诗。

开篇四句,诗人直写雏鹅漂亮的绒毛和娇憨的神态,用手中鹅黄酒的色泽比拟小鹅儿身上的毛色。鹅黄酒始酿于玄宗时期,据《方舆胜览》载:“鹅黄酒乃汉州名酒,蜀中无能及者。”“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醉时歌》)的杜甫,爱酒亦爱鹅,黄澄澄的美酒与毛茸茸的新鹅相互映衬,“爱”意跃然纸上。小鹅儿可视为房公饲养的“宠物”,本来就是供人游戏、赏玩,与人亲近的。但初生的鹅儿缺乏生活经验,不怕人却畏惧舟楫。小船逼迫之下,“曲项向天歌,”(骆宾王《咏鹅》)的鹅儿立即失了风度,乱了阵脚,吓得四处奔窜,同时以愤怒的叫声以示“抗议”。一个“嗔”字将小鹅儿忽然被惊起之后双翅胡乱扑腾,犹自嘎嘎乱叫的情形刻画得惟妙惟肖。小鹅儿于惊慌中散成一大片,令人眼花缭乱,一时看不过来,因而“多”,因而“乱”。诗人笔下的小鹅儿如同一群正在嬉戏玩耍、无忧无虑的小孩儿,突然被惊扰,让人心生怜爱。然而,与其说小鹅儿充满了童趣,逗人喜爱,还不如说诗人杜甫像个“老顽童”,虽已是白头老夫却不失天真与稚气。试想,像杜甫这样的大诗人,满脸的沧桑,却兀自对着一群嫩黄、活泼的雏鹅乐不可支、兴味盎然,该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和意趣呢?

杜甫与房琯感情深笃,私交极好,而且政治上两人也有着密切的关联。757年,因仗义执言,力谏搭救房琯,杜甫触怒肃宗,几遭刑戮,从此流寓在外,一度客居蜀中。因而杜甫对房琯的荣辱、沉浮备为关切。“翅开遭宿雨,力小困沧波。”表面上是诗人怜惜新鹅,突然联想到昨夜遭受风雨侵袭时鹅儿张开湿润的翅膀奋力抖落雨水的举止动作,以及湖水上涨之后,乳毛未褪的雏鹅被风浪所困,嫩翅乏力,拼命挣扎的情形。然而,更深层的意义,诗人却是在暗中表达对房琯政治前途和人生命运的担忧。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一介书生的个人力量是极其弱小的,政治黑暗、世道险恶,又身逢乱世,就好比是困于沧波中的新鹅,际遇令人堪忧。更何况,还有隐藏于暮色之中,狡猾凶残、别有用心的“狐狸”呢?就在同年二月,杜甫离开汉州不久,代宗招房琯入朝,终得重新启用,然而八月房琯却于半道上病逝于四川阆中。如果没有贬谪之祸,没有颠沛流离之苦,或许房琯不会染病,也就不会早逝。杜甫的担忧终究还是得到了印证。

此诗的妙处有三,其一,笔触老练圆熟,却又流转畅达,寥寥数笔即将雏鹅的形、神描摹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其二,无论是感物伤怀,还是表达对挚友命运的真切忧虑,落笔皆巧妙而自然,不着痕迹;其三,诗人以一颗纯净的童心去观察生活、感悟人生,透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盎然的诗意,耐人寻味。

(秦岭梅)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