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家别》古诗赏析-杜甫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3 16:22

无家别原文

无家别

杜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谿。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无家别》古诗赏析-杜甫作品

无家别赏析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南朝梁江淹《别赋》)古人游学、求仕、从军,留下大量送别、留别诗赋。重离别,是因为有所牵挂,有所思念,夕阳古道茕茕而行时,家中有倚闾而望的父母;漠北戍楼独吹羌笛时,深闺有苦苦盼归的妻子。杜甫的新乐府组诗“三吏三别”中最沉重的一首《无家别》却用朴直的语言揭示出了人生一种最惨痛的境界——无家别,既无家园,更无家人,别无以别,情无所托,以至于诗人不得不借主人公之口向苍天发问:“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换成今天的语言就是:老百姓落到无家可别的境地,这活得还叫“人”吗?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领起全诗。“寂寞”,是笼罩全篇的氛围,既是战乱中萧条冷清、千村万户荒无人烟的写实,又是主人公内心凄凉孤独的写真。自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以来,东都洛阳一带破坏极其惨重;九节度邺城大败后,征兵拉夫,田园荒芜,里巷空寂,此景此情真是非“寂寞”无以概括。

本诗用第一人称口吻,设为一个刚从战场死里逃生回归家乡的战士的自述,全篇为他的所见所感。开篇就写家乡不仅田地荒芜,而且看不到人烟,青壮年全上了前线,老弱妇孺死的死,逃的逃,“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可能受曹植《赠白马王彪》“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的影响。按正常语序,通常先言死者,再说存者。我们习惯说“幸存者”,似乎活着的人总比死去的要幸运点,杜甫却用倒装句法,先说存者杳无音讯,再说死者早已化为尘土,强化了人生不可把握的悲剧感,即“无消息”未见得比已回归大地“为尘泥”更幸运。甚至像主人公这样的战场生还者也绝非幸运者,因为不得不活着承受所有亲人死亡、无家可别的巨大痛苦。“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交代主人公归乡的原因,过渡到下一层次。“寻旧蹊”描写细腻而大有深意。家乡的小路走过无数遍,如今却要费力去“寻”,去辨认,可见满目“蒿藜”淹没了道路,家园已经荒凉得不成样子了。

“久行见空巷”十句紧承“寻旧蹊”而来。狐狸竖毛对人怒啼,可见这曾有百余人家的村落何等萧条!让人联想起《诗经•豳风•东山》“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疃鹿场,熠燿宵行”的描写。“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好不容易有了点人烟,却比与野物相对还让人痛苦。幸存的“老寡妻”是战争的孑遗,她们在诗中的出现伤痕般地提示着战争给黎民百姓造成的巨大伤害。主人公家人的消息显然也由这一二老婆婆口中道出,这本是最激动最伤心的相见,作者却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想象。相比之下,《东山》中那位东征归来的战士是幸福的,他沿途想象妻子在家洒扫居室等待夫妻团聚的情景,全诗也是结束在对当年新婚典礼的美好回忆中。而本诗的主人公从见到邻居“老寡妻”始,所有最坏的猜想就都得到了证实。尽管如此,没有了亲人的家乡也还是家乡,“不可畏也,伊可怀也。”就像鸟儿恋着本枝一样暂时栖宿吧,正逢春天,战士回归农人本色,扛起锄头下了田。诗至此,伤痛的情绪稍稍平静了一点:再孤独,总得活下去吧。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波澜又起。由此开始的最后一段以战士的心理活动揭出“无家别”主题。其心理活动有四层:再度被征,四顾茫茫,无人告别,无物可携,伤感,此其一。此次在本州服役,孑然一身前去,但既当兵就可能远赴前线,此行生死未卜,内心一片迷茫,此其二。家乡已“荡尽”,连牵挂都没有了,远近又有何区别?貌似旷达,实则更沉痛,此其三。最痛心最无法自宽自解的是久病的老母在自己五年从军期间死去,无人送终,无人掩埋,委骨山沟。“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寥莪》)我生不能养,死不能葬,母子二人抱恨终生,此其四。语言平实,读来却有刺目酸心之感。

杜诗抒情,往往以顿挫手法有意节制情感,情却愈蓄愈浓愈沉重,终于在结尾处喷薄而出:“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这真是泣血一问,是抒情主人公之问,也是诗人杜甫之问。“以民为本”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孔子曾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孟子希望君主“保民而王”(《孟子•梁惠王上》),虽然都是从江山社稷的角度思考问题,但重视百姓的生存权毕竟有积极意义。“一生只在儒家界内”的杜甫深深忧虑的是——将百姓逼到无家可别,他们如何活得下去?没有了百姓,大唐江山又如何保得住?清人浦起龙说“何以为蒸黎”可作“三吏三别”六篇的总结(《读杜心解》),是颇有见地的。

(王红)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