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阳道中喜雨》原文赏析-查慎行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3 00:07

沔阳道中喜雨原文

沔阳道中喜雨

查慎行

一枕凉侵被,朝来得晏眠。江清收潦后,风劲挂帆前。

宿雨才如露,秋云不近天。可能涓滴意,蓬勃起枯田。

沔阳道中喜雨赏析

这首诗是查初白的早期作品,写于康熙十八年(1679)。这年,他以诸生身份担任贵州巡抚杨雍建的幕僚,“投笔聊从万里军”,辞家远行。一路上,诗人目观江云江树,耳听吹角吹笳,眼界情怀,得江山军旅之助,大异乡间学诗之时。他的《敬业堂诗集》,不收少作,而从康熙十八年编起,颇有自知之明。

“沔阳”,在今湖北省。荆楚一带,夏秋之际,酷热难耐。这一年,特别干旱,暑气蒸人。诗人在同年所作《汉川道中纪所见》等诗中写道:“沙岸百尺高,水落岸容槁。火云蒸久旱,旭日秋杲杲。”“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由于干旱,荆楚虽向称鱼米之乡,“如今米价偏腾贵”,农民终日过着煎熬盼雨的生活。在这个背景上看这首诗,更易领会诗中感人的情意。

久旱之年,滴雨如同甘霖。诗人接连多日被“秋老虎”困扰,夜夜不得安睡,心情自感烦躁。忽然一枕清凉,侵入被底,浑身舒泰,朝来得眠,自然非常欣喜。全诗从“一枕凉侵被,朝来得晏眠”写起,未着“喜”字,喜意盈盈;未写“雨”字,雨意可待。多日暑气蒸人之状,不得安眠之苦,尽在不言之中。读者感同身受,如觉丝丝凉意,驱赶着心中烦忧。

“潦”,雨水大貌。这是一场骤雨,风雨骤至,凉意喜人。可是,瞬息之间,雨过江清。行人渔人正想趁着风势挂帆远航,风势忽又减弱了,留下了深深的遗憾。“江清收潦后,风劲挂帆前”,准确生动地刻画了这场骤起骤收的风雨与诗人的心情。

“宿雨才如露,秋云不近天。”宿雨,昨夜的雨。昨夜的雨实在时间太短了,如同露水一般,日出即逝。秋云偶然飘忽,不能在天空聚集,今日似已无雨可望。于是,诗人由喜雨、怨雨,又进而盼雨:“可能涓滴意,蓬勃起枯田。”他多么希望上天恩泽下界,救救那些枯槁的禾苗啊!诗人虽未说到人民如何,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已溢然于纸上。

这首诗的标题是“喜雨”,诗中却既有喜悦又有忧愁,既有惆怅,又有企盼。一首短短的五律中多层转折,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心情。但全诗的情调不离“喜”字,企盼之意,亦因喜而生。因此,无论因宿雨如露而生的憾意,或因秋云不聚而作的描述,都写得婉转轻柔,不用过重词语,极有分寸。最后的两句,完全是一种商请、祈望的口气,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得雨之喜。诗中有些词语用得极好,如“宿雨才如露”的“露”字,既写出了宿雨之稀落短暂,又写出了它如甘露一般珍贵。末句不说“可能滂沛至,蓬勃起枯田”,而说“可能涓滴意,蓬勃起枯田”,更显出久旱之后对雨特有的珍视。即使“涓滴”,已觉可贵,更见祈望之诚。古人所谓“风人之旨”,正指这类深微之处。诗人的性情、人格以及他的艺术才能,于此可见。这类地方,是我们欣赏诗歌艺术时最需要细加体味的。你一旦体味到深处,就会感到一种难言的喜悦,一种会心的愉快。我们精神世界的深处,会随着这种审美体验得到洗涤与升华。许多人的感情的糙石,正是在这类审美体验中渐渐变得细腻,成了莹洁温润的玉。

(张中)

【作者】

查慎行(1650-1727),原名嗣琏。字夏重,一字悔余,号初白,浙江海宁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赐进士出身,官翰林院编修。其诗学苏轼、陆游,意境清新,局度严谨,为清代一大家。有《敬业堂诗集》《苏诗补注》等。

【相关阅读】

更多查慎行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