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古诗译文赏析-岑参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2 23:06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原文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注释】

①薛据:河中宝鼎人,官至水部郎中。慈恩寺:在今西安市南郊。浮图:指佛塔。慈恩寺塔又名大雁塔,为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高僧玄奘所建。

②世界:尘世之间,与现在的世界所指不同。

③驰道:供车马驰行的大道。

④五陵:指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

⑤挂冠:辞官而去。觉道:佛教的道理。梵文中“佛”的原意为“觉者”。

【译文】

慈恩寺塔如拔地涌出一样,孤独地高耸入云直指天宫。登上塔顶犹如脱离尘世,随着盘旋的石级向上攀登,就像登临广阔的天空,超脱了世俗的繁扰。塔身雄伟挺拔盖过中国大地,塔势高峻神奇,出自鬼斧神工。四角仿佛阻碍了太阳的运转,七层的塔峰可与青天相摩擦。往下看,小鸟在脚下飞翔;俯身听,呼啸的山风擦塔而过。起伏连绵的群山如大海的波涛,一浪推一浪向东逝去。辇车驰道两旁长满了青青的槐树,宫室楼台建造得何等精巧细致。秋色随风从西面飘来,苍茫弥漫了整个关中。北原上的汉代五陵,万古以来就是那样的迷茫。佛家的道理可以参透,美好的因缘是我从来就向往的。我发誓一定要挂冠辞官而去,皈依佛道修行,我将终身受用不尽。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古诗译文赏析-岑参作品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赏析

【赏析1】

天宝十年(公元751年)秋,诗人第一次出塞回到长安,与杜甫、储光羲等五人同登慈恩寺,每人作诗一首。沈德潜认为:登慈恩寺塔,少陵(杜甫)下应推此作。诗在描绘登塔四面眺望时,各有胜景特色,东面群峰连绵,南面宫观玲珑,西面秋色满关,北面五陵含青。身临这种苍莽的景色,又登的是佛塔,自然使人领悟到佛理,甚至想辞官皈依佛门。这不过是诗人突发奇想,借题发挥而已。整首诗可谓匠心独运,让人读后为之击节赞叹。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古诗译文赏析-岑参作品

【赏析2】

慈恩寺塔即现在西安的大雁塔。这首诗主要写塔孤傲的情态,表达了诗人登临后忽然顿悟禅理后想辞官学佛的想法。

头二句写诗人登塔前仰望全塔:平地突然出现一座高塔,矗立于天空之中,像高高的山峰一样,塔势之高可见一斑。而这塔的出现又给人一种“如涌出”的突然之感,像泉水喷涌出来一样,奇特的感觉跃然纸上。这里对塔高、塔奇的描写都是为下文诗人登塔时更奇特的感受做铺垫。

下六句主要写诗人登塔时的所见所感。诗人从不同角度对塔高进行描写。其中,“碍白日”“摩苍穹”等词语用得十分奇妙,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令人叹服。

下面十句写到塔顶后见到的景色。第九、十句是诗人在塔顶俯视所见:脚下高飞的鸟、呼啸的风。第十一至十八句是诗人在塔顶瞭望四周时看到的景色:远方连绵的山峰像滚滚的波涛一样向东而去,近处玲珑的宫馆与遍植青槐的大道相互掩映,清晰可见。关中秋色苍茫,北原五陵却仍旧一片青葱。

最后四句诗人忽悟“净理”,甚至想挂冠而去。从塔的高处俯视,一种超然洒脱的感觉常常会使人生发出对人生的顿悟。而慈恩寺塔是佛教圣地,诗人因佛理而悟道,自然就有大梦初觉的感觉。诗人进入佛门、学习佛理进而济世扶贫的想法,其实是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想。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古诗译文赏析-岑参作品

更多岑参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