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其三》(西北有织妇)原文赏析-曹植古诗-魏晋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2 20:52

杂诗原文

杂诗(其三)

曹植

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

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

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

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

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

飞鸟绕树翔,噭噭鸣索群。

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注释】

1、织妇:指织女星。织女星所在的方位是北方。西北:是偏义复词。篇末“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南”字和此句“北”字相应。

2、绮缟:有花纹的绢。

3、明晨:清晨。日昃(音仄):午后。日过午为昃。一作“日暮”。以上二句就是《诗经·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和《古诗》“皎皎河汉女。……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的意思。

《杂诗·其三》(西北有织妇)原文赏析-曹植古诗-魏晋诗歌

杂诗赏析

这篇以歌咏织女起兴,写女子思念从军不归的丈夫。这种题材是乐府民歌和古诗中常见的,这首诗可能是拟乐府和古诗,不一定有什么寄托。

与上首恰成对应,这首《杂诗》写一位良人从军、久守空闺的思妇。起四句写她无心纺织。“绮缟何缤纷”是形容织机旁的精美织物散乱不整的样子,暗示其心绪的纷乱。“明晨”二句说她清晨开织,日斜尚未成纹,用民歌中常见的夸张手法对其无心纺织作进一步渲染。这四句暗用《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但化古雅为通俗,与全篇乐府民歌式的风调浑为一体。接着,又从她的行动写到终夜叹息、悲啸,这不仅是由于丈夫从军,独守空闺,而且蕴含着自己的处境、心情无人同情与理解这种更深一层的痛苦。终夜叹息,又复谁知?唯有悲啸入云,一抒苦闷。

以上六句,是用第三人称对织妇作客观描写,“妾身”以下转为第一人称作织妇自我抒情口吻。讲述故事的人讲到动情处往往不知不觉化身为故事主人公,这里的转换正跟这相似。丈夫外出从军,自己以三年为期,已经够长久的了,不料一去竟达九年,依然杳无音信。这当中思妇所经历的艰困、痛苦、思念、期待和失望的折磨不难想见。虽只淡淡说出,却不可轻轻放过。

“飞鸟绕树翔,噭噭鸣索群。”两句紧接着写外物对织妇的触动。鸟儿绕树飞翔,鸣叫着觅侣归巢,这景象在思妇心中勾起的不仅有对爱情的渴望,对丈夫的思念,更有对自身命运的悲叹——人反不如禽鸟的感慨。外物与自身、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促使历尽身心痛苦的思妇激发出天真的幻想:真希望自己能化作南流的阳光,飞驰着去会见九年远戍不归的亲人!最后两句,是女主人公感情的发展高潮与归宿,更是感情的升华。良人从军九年不归,“空闺”是难以独守的。正像《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一首中的思妇所慨叹的那样:“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这种发自内心的直率声音固然也令人同情,却总让人感到缺乏人性美的光彩。而这首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的想象却既表现了怀思的强烈,又体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它跟“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在审美感受上是不同的层次,其原因主要在感情是否得到升华。

曹植的《七哀》诗也写了一位“君行逾十年”的“宕子妻”的深切怀思,结尾处写道:“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与本篇结句构思、手法类似,而取象不同,各臻其妙。“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的想象以柔婉缠绵见长,与全篇明月流光般的情调非常和谐;而“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的想象则以新奇浪漫见称,带有更多的热烈气息和明朗色彩。这和全篇那种比较强烈的感情也是一致的。后来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随月华流照君”的想象,显然受到过它的启发,而改“南流景”为“月华”,整个情调又向柔婉靠近了。

(刘学锴)

【诗人名片】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的同母弟。他的一生可以公元220年十月(曹丕在这时即魏帝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平顺。后期在文帝(曹丕)和明帝(曹叡)两朝(220—250),遭受猜忌,不得参预政事。屡次要求自试都得不到允许。因此常抑郁无欢,到四十一岁就死了。他的诗流传约八十首,以五言为主,大都词采华茂,语言精炼,情感热烈,慷慨动人。代表建安文学的最高成就。

更多曹植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