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丁仪》原文赏析-曹植古诗-魏晋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2 20:37

赠丁仪原文

赠丁仪

曹植

初秋凉气发,庭树微销落。

凝霜依玉除,清风飘飞阁。

朝云不归山,霖雨成川泽。

黍稷委畴陇,农夫安所获。

在贵多忘贱,为恩谁能博!

狐白足御冬,焉念无衣客!

思慕延陵子,宝剑非所惜。

子其宁尔心,亲交义不薄。

《赠丁仪》原文赏析-曹植古诗-魏晋诗歌

赠丁仪赏析

这是曹植赠与好友丁仪的诗,丁仪和其弟丁廙都是曹植的亲近。曹操在位时,丁氏兄弟多次在曹操面前称赞曹植,劝曹操立曹植为太子。《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曾载丁廙对曹操夸称曹植的才华德性说:“(植)天性仁孝,发于自然,而聪明智达,其殆庶几。至于博学渊识,文章绝伦,当今天下之贤才君子,不问少长,皆愿从其游而为之死,实天所以钟福于大魏,而永援无穷之祚也。”曹操也曾一度立曹植为太子,并想把女儿许给丁仪。这就引起了曹丕的忌恨和不满,他阻挠曹操把女儿嫁给丁仪,在他即位不久,就对曹植的亲近进行迫害打击,把丁氏兄弟杀掉。此诗即写于曹丕即位初期,丁氏兄弟被杀的前夕。了解了此诗的政治背景,我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此诗的深意和内蕴。

此诗共十六句,可分为两部分,前八句写景,用象征及隐喻的手法写了丁仪的被遗弃以及所处环境的险恶。后八句述情,借用典故谴责曹丕的无情以及作者对丁仪的深挚友情,层次清晰而用意深远。

在诗的前半篇,作者写出了一系列的自然景色与意象,八句诗,两句写一景,展现了一意象群:秋气袭人,庭树凋落;秋风萧瑟,严霜凝阶;阴云蔽日,秋雨成川;黍稷毁坏,萎死田陇。如果分割开来,单纯从写景的角度去欣赏这一段描写,它只不过写了秋天的几种单调而枯燥的景色,并无特异之处。但是“诗歌不是一个以单一的符号系统表述的抽象体系,它的每个词既是一个符号,又表示一件事物,这些词的使用方式在除诗之外的其它体系中是没有过的”(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如果我们把这些单独的景色描写作为一个完整的语意符号系统,再联系此诗写怍的背景材料,就可以看出这八句诗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象系列,它表现的是一种肃杀、凄凉、沉闷、衰亡的景象,它在视觉上给人的是一种灰色黯淡的色调,在感觉上给人的是生命的凋残与败落,在心理上给人造成一种窒息、压抑的重力,使人透不过气来。它使全诗一开始就笼罩在一片浓郁的悲剧氛围中,没有一丝明丽的色彩和欢悦的气氛。这是隐喻,也是象征,是曹植对丁仪所处的阴暗、危险、恶劣的政治环境的形象再现,是敏感的曹植出于关切之情对丁仪处境所作的含蓄的暗示,也许这更是一种预感,表现出曹植内心深处对丁仪生命安危的潜在隐忧,这种隐忧在当时是无法也不能明白说出的,只好用晦暗隐潜的手法表现出来,表明了曹植对好友不幸境遇的担忧和同情。

后八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在贵多忘贱,为恩谁能博”,既是对丁仪不得志的安慰,也是对曹丕不讲情义、心胸狭隘的谴责。紧接着又用了齐景公著狐白裘的典故,进一步指斥曹丕的“在贵忘贱”。晏子曾说齐景公:“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晏子春秋》卷一)曹丕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怀一己之私,疾贤害能,在贵忘贱,更不能称为贤君。这里曹植用比较委婉的语气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最后四句借用延陵季子一诺千金、慷慨赠剑的典故,表明曹植为帮助好友,在所不惜的态度和真情。结尾表示作者对丁仪的安慰、支持,表白自己将永远珍视和丁仪的深厚友情,在险恶的环境中患难与共。从写法上看,后八句重在借典述情,两个典故表达出截然不同的两种意义,两种感情,一憎一爱,态度分明,形成鲜明的对比。具体分析,作者把典故和议论交相运用,以典辅论,以论明典。第一层是先议论而后用典,表现出曹植与曹丕虽为兄弟,实为异路的憎恶之感。第二层是先引典而后议论,表现出曹植与丁仪虽为异姓,而情同手足的诚挚深情。这样典论杂出,既使此诗行文节奏曲折多变,又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起伏与跳跃,特别是结尾那语重情长的安慰与叮咛,无疑会给身处逆境的丁仪以心理上极大的慰藉。

(魏崇新)

【诗人名片】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的同母弟。他的一生可以公元220年十月(曹丕在这时即魏帝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平顺。后期在文帝(曹丕)和明帝(曹叡)两朝(220—259),遭受猜忌,不得参预政事。屡次要求自试都得不到允许。因此常抑郁无欢,到四十一岁就死了。他的诗流传约八十首,以五言为主,大都词采华茂,语言精炼,情感热烈,慷慨动人。代表建安文学的最高成就。

更多曹植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