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志诗》原文赏析-曹植古诗-魏晋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2 20:35

矫志诗原文

矫志诗

曹植

芝桂虽芳,难以饵鱼;

尸位素餐,难以成居。

磁石引铁,于金不连;

大朝举士,愚不闻焉。

抱璧途乞,无为贵宝;

履仁遘祸,无为贵道。

鹓雏远害,不羞卑栖;

灵虬避难,不耻汙泥。

都蔗虽甘,杖之必折;

巧言虽美,用之必灭。

济济唐朝,万邦作孚 。

逢蒙虽巧,必得良弓。

圣主虽知,亦待英雄。

螳螂见叹,齐士轻战。

越王轼蛙,国以死献 。

道远知骥,世伪知贤 。

覆之焘之 ,顺天之矩,

泽如凯风,惠如时雨。

口为禁闼,舌为发机,

门机之闿,楛矢不追 。

【注释】

1、此处有脱文。两句意为唐尧在天下树立了信誉。孚:信。

2、这四句用了两个典故。《韩诗外传》载:齐庄公出猎,只有螳螂举起前足搏击庄公的车轮。庄公感叹说:它如果成为人,一定是天下的勇士了,便叫车子让过螳螂。天下的人知道齐庄公尊重勇士,许多勇士都归向齐国。轻战:即勇于战斗,不怕死。《韩非子》载:越王勾践出门,见到一只鼓怒的青蛙,越王即对它行礼。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因为它气盛。后来越国伐吴,国人纷纷要求献出生命。轼蛙:就是扶在车轼上向青蛙行礼。

3、此处有脱文。

4、焘(tāo):覆盖。

5、机:指发机,弩上发射的机关。闿:开。楛(hù)矢:楛木做杆的箭。

《矫志诗》原文赏析-曹植古诗-魏晋诗歌

矫志诗赏析

“矫志”,就是励志,磨砺志节的意思。《娇志诗》是一种箴言或道德格言式的诗篇。由于有缺文,全诗层次不太分明,诗意也有不相连属处。总体上看,它从多方面抒写了诗人政治生活中的体验,既有自励之意,更有对君主规诫之义,把激越的情感、理智的认识,均从生动的形象、恰切的比喻中出之,融诗情、事理、文采于一体,很有特色。

首先是它含蕴的深刻。诗的内容,主要是写君主用人之道的,与之相联系的自然也可包括臣子处世为人的方面。由开头到“巧言虽美,用之必灭”二十句五个层次,分别从“成居”即能否做事、贤愚、能适应时代社会的需要、志行高洁而不耻下位、不求外美而重实际等五个方面,讲了用人的标准。其中“抱璧途乞”四句最能体现建安时代对“贤才”的新看法,它摒弃了儒家对仁义道德的传统观念,认为行“仁”道而构成祸害,则这“道”就不是真正可行之道,正是曹操所强调过的要选用“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建安二十二年令)的人才观的体现。诗的后半则大抵可以认为讲的是君主应具有的用人的态度:要虚己以待英雄;要礼遇勇士,这自然是为统一战争胜利的需要;要从实际中去考察贤伪;要宽和惠泽以待臣下;要慎言以免失误。这些见解,诚然是基于诗人的切身遭遇和身为王侯的地位有所为而发,但形诸歌咏,已不限于个人的具体经验,而往往提升为普遍的认识,具有哲理的意味。如“尸位素餐”本借用《汉书·朱云传》成语,原意在批评朝廷大臣只当官不做事,白吃俸禄,诗人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将个别之事引申为规律性的认识,得出一切尸位素餐的人必难成事的结论,就深化了其意义。“巧言虽美,用之必灭”等例与此相同。“鹓雏远害,不羞卑栖。灵虬避难,不耻汙泥”四句,客观说来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螳螂见叹,齐士轻战。越王轼蛙,国以死献”四句,也只是历史的故事,诗人借助这种感性的具体形式寄托抽象的事理,用以说明“贤德之人,不耻下位。君王所重,下必效之”这样的为人、用人之道,虽不明言,同样给人深刻的启示,耐人思索。再如“抱璧途乞”四句,从一般生活经验提升为道德体验,更借以寄托那大动乱、大变革时代在治国用人问题上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大大深化了它的意蕴,可以说,这首诗从头到尾都闪烁着理性思辨的光彩。

其次是它的喻象的丰富生动。前人曾指出:“此诗托体盖出《小雅·白华》八章,古来效法者极少。”(黄节《曹子建诗注》)其实《白华》通篇用兴,此诗段段用比,形式相仿佛,自然不妨说受其启发;实际上应该说,它是从总体上对《诗经》比兴手法的学习和发展,而自成一格。这种通体用比喻的形式体现了对诗篇规诫以理的内容的高度适应性,使说理形象可感,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创造言近旨远的境界,给人体味不尽的享受。从花木禽鸟到天象人事,一连串活泼的生动比喻,累累如贯珠,几乎使人应接不暇,美感的愉悦随之油然而生。而在这诗与理、感性形象与严肃思辨的融合中,作为箴言可诵、易记、便于领悟的一般要求也得到了实现。

整饬而有变化,繁富而不堆叠,是本诗形式的又一特点。全诗四句一段,一段一意。前二句为喻体,后二句出本意,是其基本形式。如以芝桂不能饵鱼喻尸位素餐不能成事,以磁石不引金(铜)喻举士应弃愚劣者,以抱璧途乞喻道贵在能行于世、解决实际问题,以甘蔗不可杖喻巧言必危于行,以逢蒙依靠良弓喻君主离不开贤才,等等,都以比喻为寄托,引出正意,然而有穿插变化。如“鹓雏远害”“螳螂见叹”两段四句全用比喻,而将正意隐于言外,只能意会得之;这大致与诗人的不幸遭遇、急欲自效,而不愿明言有关。结尾两段,则直抒其意,比喻只是作为一般形象化的说明,已完全无关寄托了。比喻形式的多样,有的正说有的反说,加之韵脚随每段而变化,造成形式上整齐与错综交织之美,都有助于说理的生动。

(胡大浚)

【诗人名片】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的同母弟。他的一生可以公元220年十月(曹丕在这时即魏帝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平顺。后期在文帝(曹丕)和明帝(曹叡)两朝(220—264),遭受猜忌,不得参预政事。屡次要求自试都得不到允许。因此常抑郁无欢,到四十一岁就死了。他的诗流传约八十首,以五言为主,大都词采华茂,语言精炼,情感热烈,慷慨动人。代表建安文学的最高成就。

【相关阅读】

更多曹植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