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蔽日行》原文赏析-曹丕古诗-魏晋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2 19:08

丹霞蔽日行原文

丹霞蔽日行

曹丕

丹霞蔽日,彩虹垂天。

谷水潺潺,木落翩翩。

孤禽失群,悲鸣云间。

月盈则冲,华不再繁。

古来有之,嗟我何言!

《丹霞蔽日行》原文赏析-曹丕古诗-魏晋诗歌

丹霞蔽日行赏析

比喻是我国古典诗歌所惯用的艺术手法。这首诗,除结尾两句外,可谓句句用比,因而能创造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妙境,启发读者进行丰富而美妙的艺术联想。

这首诗是写云、雨造成的灾难后果及其寓意的。“丹霞蔽日,彩虹垂天。”开头两句是写天上的景象,是视觉形象。红色的云朵遮蔽了太阳,五彩缤纷的虹霓布满了天空,这是诗人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来比喻灿烂时期的美好与短暂。作为喻体,“丹霞”“彩虹”与本体韶华在易逝这一点上有某种微妙的联系,因而这种比喻就显得十分自然贴切。这种精彩的比喻,使我们愈感到灿烂时期的美好与易逝。同时,开头二句虽不言雨但雨在其中,所写景色便预示着大雨的降临。以下四句写的就是雨后景象。“谷水潺潺,木落翩翩。”这二句是写雨后大地与空中的景象,是写风雨过后叶落水涨的情景,是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的合写。诗人用叮咚流淌的山谷溪水与纷纷飘落的树叶这些具体的形象进行比喻,这使人联想到人生的行止无常与荣枯的难料。接着,诗人又用比喻的手法,以风雨过后“孤禽失群,悲鸣云间”所形成的意象,启发读者产生意外的悲剧之难以避免及身世飘零的悲凉。这两句写空中的孤鸟,笔锋由天地合写转入高空,但仍是视觉、听觉形象的合写。“月盈则冲(冲,即满),华不再繁。”这是写自然界中月的圆缺与花的荣枯,笔锋又由高空转入天地景象的合写,是视觉形象,是诗人运用比喻手法所表达的对于大自然的哲学思考,它使读者联想到盛衰不常,一切都在有无之中。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诗人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进一步发挥想象,并用贴切的比喻加以显示,引导读者按照自己本来的创作意图产生种种新颖奇特的联想,因而增强了诗作的感染力和真实感。

全诗共十句,每两个分句又构成一个感叹句,这就十分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异常激动的心情和极为深沉的感慨。全诗以八个分句组成的四个感叹句作为诗的主体,最后用以两个分句组成的感叹句作结,且语言形式整齐,音节抑扬顿挫,因而颇能扣人心弦,一开始就能紧紧抓住读者,让人不能不为之动情,诗的最后两句主旨陡然显豁,但又不是一泻无余,而是余味无穷,颇能引起读者对人生哲学的思考。这首诗具有同时代诗风的直白古朴,慷慨多气,其中既流露出人生短暂的难以抗拒,又含蕴着诗人对人生的无限留恋,更凝聚着动乱时代的山河泪!而且有了“古来有之,嗟我何言”这一感叹句,便使全诗带上了历史的色泽,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人生的哲思,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因此,这最后两句也就构成了全诗的主题和基调。与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相比,同样是抒写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但在情调上两人有着显著不同。曹操对人生的咏叹,是与急欲建功立业的思想抱负结合在一起的,基调明朗,富于进取精神,格调悲壮,而曹丕对人生的咏叹,则渗透着深邃的哲思,以哀婉忧伤的情调取胜。这诚如沈德潜所说:“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古诗源》)。

还应该指出的是,诗人在构思上也表现出高超的驾驭能力。全诗所写景象,由天空到天地合写,再由天地合写转入天空,最后又天地合写。再就其形象来说,则由视觉形象到视觉与听觉形象的合写,最后再落脚到视觉形象。这样写来,既增加了诗歌的容量,而又富于变化,使诗歌含蕴丰富,摇曳生姿,形象飞动。全诗点到为止,惜墨如金,每句都紧紧围绕诗的主旨展开,不枝不蔓。前八句不加以铺排夸饰不足以抒写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后两句不点明诗旨则会使诗意显得朦胧晦涩,可以说,全诗无一赘语。难怪王夫之对此诗评价甚高,认为“谋篇之洁,蔑以加矣。遂尔前有万年,后有百世”(《古诗评选》卷一)。

(薛祥生 王少华)

【诗人名片】

魏文帝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的次子。建安二十五年(220)代汉即帝位。在位七年。他生长在戎旅之间,自幼娴习弓马,但读书很勤,著述也不少。现存诗歌完整的约四十首。他的诗体式多样,语言通俗,抒情之作往往深婉有致。

【相关阅读】

更多曹丕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