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召南·野有死麕》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0 12:05

《国风·召南·野有死麕》原文

国风·召南·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国风·召南·野有死麕》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国风·召南·野有死麕》注释翻译

注释

麇〔jūn〕:獐,小型鹿科动物之一,比鹿小,无角,尾短。

白茅:多年生草本,花穗上密生白色柔毛,古代常用以包裹祭品及分封诸侯。

怀春:比喻少女思念婚嫁。

吉士:男子美称。

朴樕〔pò sù〕:丛木,小树。

纯〔tún〕束:缠束,包裹。纯,通“屯”,积聚,一说为“稇”的假借。

脱脱〔duì duì〕:舒缓貌。

感〔hàn〕:通“撼”,摇动。

帨〔shuì〕:佩巾,古代女子出嫁时母亲所授,用以擦拭不洁。

尨〔máng〕:多毛的狗。

译文

一头死鹿在荒野,白茅缕缕将它包。有位少女春心荡,小伙追着来调笑。
林中丛生小树木,荒野有只小死鹿。白茅捆扎献给谁?有位少女颜如玉。
“慢慢来啊少慌张!不要动我围裙响!别惹狗儿叫汪汪 !”

意译
野地死了香獐子,白茅包裹才得体。少女怀春心不已,美男善诱情意起。
林中朴樕无人理,野地死鹿还施礼。白茅包裹埋地里,少女如玉属意你。
缓脱裙衣是何企,别碰腰带对不起。莫使狗儿叫不已,少女今生跟定你。

翻译

野地里有只死獐,用白茅将它包起来。有位少女怀春思嫁,男子前来引诱于她。树林中有灌木丛,野地里有只死鹿。用白茅将它捆起来,献给如玉的少女。舒缓而又安然啊!不要碰到我的佩巾,不要使多毛的狗吠。

《国风·召南·野有死麕》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国风·召南·野有死麕》题解赏析

解读

《野有死麇》这首诗,历来有着多种不同的解读,主要的观点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厌恶无礼”说,以《毛诗序》为代表,其中说:“天下大乱,强暴相陵,遂成淫风。被文王之化,虽当乱世,犹恶无礼也。”郑玄《笺注》对此作了进一步发挥,认为此诗描述的是一位女子对一位男子不以礼法胁迫成婚的行为的厌恶之情。欧阳修《诗本义》则认为此诗反映的是“纣时男女淫奔以成风俗”,表达了对男女不以礼法自由结合的鞭挞,此一观点也得到朱熹、王柏等人的支持。

第二种是“拒招隐”说,以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为代表。他对传统的“恶无礼”“淫诗”诸说提出批驳,认为此诗以“如玉女子”喻隐逸之士,以“吉士”喻求贤者,表明纵然求贤者不断相“诱”,力请隐者出山,隐者仍不为所动,拒绝出仕。这种观点,不失为解读《诗经》的一个新奇视角。

第三种是“情诗”说,以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为代表,近当代学者亦多持此观点,认为此诗反映的是上古时期山野之民及时缔结婚姻之事。女子怀春,男子相诱,言其婚恋及时;吉士,玉女,言其身份相当。男子应为猎人,将其猎物“麇”和“鹿”以白茅捆扎,作为求亲之礼,反映了上古时期的一种婚俗。最后一章写的是“定情之夕”,女子叮嘱男子不要过于心急,要“舒而脱脱”,从容而为;并接连使用叹句加重语气,让其不要“感帨”,莫使“尨吠”,表现了先民真挚、率性、淳朴的婚恋观念。

本诗共分三章,前两章联系较为密切,第三章结构相对独立。用语朴实自然,精当贴切,寥寥数语间就包含着几个不同意象,且文末口语化的词句吟咏起来极具韵律感,不觉就如同回到了那个数千年前质朴无华的时代。

赏析

(1)男子小心翼翼用白茅包好刚打到的獐子,怀着坎坷不安的心情送给心爱的女子,并称女孩就像这白茅一样纯洁美丽。

(2)二人亲热时女孩不好意思让他不要太粗鲁,以免招来人旁观的细节说明两位古代男女青年对待恋爱的方式是自然、直接、主动,对待恋爱的态度是真诚大方,朴实率真,不矫揉造作,女生还带着年轻的娇羞。

(3)獐和鹿,都是古人求亲的时候必备的礼聘之物,诗中引用这獐和鹿含义深刻。

诗经是收录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篇,当时社会正处于奴隶社会想封建社会过度,礼教尚未形成,社会风气较开放,古代男女对性的态度不像后世般受礼教禁锢,所以男女表达爱情还是比较大胆,直接的。谈情说爱、男欢女爱是人纯真性情的流入,不能言其淫艳、不符礼义廉耻。

《野有死麕》以它鲜明直面讴歌爱情的主题而显得极其可贵。 全诗三段,前两段以叙事者的口吻旁白描绘男女之情,朴实率真。第三段转变叙事角度的描写手法使整首诗情景交融,正面侧面相互掩映,含蓄诱人,赞美了男女之间自然、纯真的爱情。后人鉴赏《野有死麕》应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民俗风情及文化背景才不失之偏颇。

《召南·野有死麕》是一首纯真的情歌,一首在荒烟蔓草的年代,人纯真性情的流淌之爱歌!

《国风·召南·野有死麕》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诗经·国风·召南·野有死麕鉴赏

这首诗的主题,《毛诗序》说:“恶无礼也。天下大乱,强暴相陵,遂成淫风。被文王之化,虽当乱世,犹恶无礼也。”一般不同意这个说法,但据拙考,此说基本是对的。不可忘记此诗属《召南》,《召南》是化南国之诗。南国,指洛阳以南淮、汝、江、汉流域。古代这一带民族复杂,风俗不同,在婚嫁问题上,当然不用周礼,从周人眼里就看作域外。周初在这一带封了许多同姓异姓诸侯,作《周南》《召南》之诗,让他们在各自的诸侯国推行周礼,改变原来的风俗,所谓“化自北而南也”。这首诗正是描写男子向女子求婚的方式,教导那里的人要像“吉士”那样斯文带点礼物(哪怕是一只死鹿)以博取女子的欢心,这样就会得到男女之间的恩爱,也从反面反映了那里原先婚嫁之事是常用强暴手段的。

我们应该注意“吉士”二字。周文王时就注重养士,《大雅·文王》就说“思皇多士”,又说“济济多士”。士是由农民中选拔出来的,一旦成为士,都要习武读书受教育,所以士这一阶层,生活接近于农民,而在品行、能力方面高于农民。士可以做官,也可以不做官,是一个较为特殊的阶层。加个“吉”字,犹如后世所说的“君子”或“好人”。诗中用“吉士”,显然已把他视为可学习的榜样。

此诗的特点是,进行婚姻说教而不用大道理来直接说教,它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吉士,用纯洁的白茅包起一只死麕,来诱导少女。“诱”有渐进的意思,犹“循循善诱”之“诱”。诗意好像说吉士送来死麕,她若不喜欢,则另送死鹿。麕就是獐,獐不如鹿好,一再加码相送,这就是循循善诱了。为什么獐和鹿必言死呢?獐、鹿都善跳跃,如果送来一只活蹦乱跳的活獐活鹿,将是一个什么情景?

另一个形象是怀春的少女。“怀春”表明她已达到结婚年龄,宜婚宜嫁,这就颇有深意。“有女如玉”的“玉”字,不只是喻其貌美。古人认为玉有五德,《说文》说:“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腮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洁)之方也。”玉有仁、义、智、勇、絜五德,所以殷周以来有身份的人,都以玉为佩。以玉喻女,这就写尽了她的容貌和品德(也就是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再加上下面的“舒而脱脱兮”等语,这就是把一位温文尔雅的少女形象完全突现出来。

有这样一位体贴入微的吉士,和这样一位品貌皆优的少女,不正好是双璧成偶的一对吗?有这样一对男女,中间经过这样一种过程,而最后结合,不正是一个周礼婚姻典型吗?《诗经》用字之精,描写之妙,真可谓无以复加。它不讲大道理,而大道自在其中,而且比空讲大道理要生动得多,给人的印象更深刻得多。

诗经·国风·召南·野有死麕写作背景】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称刑措不用者四十年,这时可称为周代的黄金时期。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野有死麕》以它鲜明直面讴歌爱情的主题而显得极其可贵。

更多诗经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