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7 08:06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出自宋代苏轼《赤壁赋》文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名句翻译】

名句原文: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名句译文:清风徐徐吹来,水面上却不起波涛。举杯劝客饮酒,朗诵起明月的诗句,高唱着《月出·窈窕》那一章。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名句故事】

苏轼在黄州的日子,与好友夜游狂饮,除却本文留下文学史上的惊叹号外,其他逸事自不在少数。神宗元丰五年九月,苏东坡与朋友夜饮大醉后,回到“临皋亭”的住所。对人生又起感触,写下这首《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就是这一醉,思起这奔劳之身,竟想驾舟沉浮在海上。当然,这只是词中世界。但此词一出,隔天竟谣传苏东坡已经挂冠离去。苏东坡此时是戴罪之身,不得离开黄州腹地,急得黄州刺史连忙赶至临皋亭,却见苏东坡正呼呼大睡,宿醉未醒呢!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名句赏析】

传统中国文学史上,以明月为题的诗词俯拾皆是,苏轼自己便写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文题即言,“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当此皓月,词人的情感一触即发。再如唐朝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月色澄澄,诗人思慕情人,月与情似乎一向孪生。

若要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动人的月色,莫过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小说中,那个对女主角白流苏说“我爱你”的范柳原,整夜电话攻势中,最后一通竟然只谈月亮:

“流苏,你的窗子里看得见月亮吗?”流苏不知道为什么,忽然哽咽起来。泪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银色的,有着绿的光棱。

至于两人定情之夜的对白,更是与月亮有所关联。流苏问范柳原到她房间做什么。柳原回答:“我一直想从你的窗户里看月亮。这边屋里比那边看得清楚些。”

就是这月色,成全了这段“倾国倾城”的爱情,最后,香港的陷落成全了这段爱,成全了白流苏。这是中国式的月色。

看看西方的月色吧!葡萄牙作家费尔南多·佩索亚在《惶然录》中,描述的月色却是悲凉的:“月亮的刺眼光芒中包含着一种悲凉的平静,一种类似于述说感激之情的东西高高地从天而降,而人们无法耳闻。”在佩索亚的思维里,月亮刺眼的光芒,与人类世界是隔离的,因为她所要叙说的事物,人们是无从听见的。人与月,相隔甚远,一个从一个制高点往下俯瞰,另一个则无从理解意涵。

这种思考下的月亮,显然与中国人眼中的月亮截然不同。中国人的月亮是“借物明志”的最佳象征,也是圆融、团聚的象征,人们不会听不见月亮的寓意。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名句原文】

赤壁赋

宋代: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创作背景】

赋的发展,源于《楚辞》和《诗经》,盛行于西汉、六朝。但汉魏六朝赋着重于铺陈,词藻华丽;唐以后,赋多半以“散赋”为基本形式。因为散赋的形式比四六对仗的骈文更加自由,以发抒自我情怀为主。散赋摆脱传统堆砌典故,严守声韵的束缚,所以无论就句法或结构都可大大发挥,但又保有赋的精神。《赤壁赋》即为典型的散赋。

神宗元丰五年,苏轼两度游赤壁,一次为七月十六日,作《赤壁赋》,十月旧地重游,复作《赤壁赋》。因此,一般习于依时间先后,冠以《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本篇即《前赤壁赋》。

值得一提的是,苏轼作《赤壁赋》所游之“赤壁”,是在黄冈县外,俗称“赤鼻矶”之处,并非三国周瑜攻打曹操之地。周瑜攻打曹操的赤壁,是位于嘉鱼县东北江滨,江夏西南一百里处。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