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7 08:05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出自宋代苏轼《赤壁赋》文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名句翻译】

名句原文: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名句译文:我听任小船漂浮,越过万顷茫茫的海面。那种广大,就像在天空中乘风疾行,不知将往何处。飘飘然的感觉,像是脱离尘世独立,又像是生出羽翼一般,飞登仙界。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名句故事】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充分显示出苏轼尽管被贬至黄州这般荒凉之地,心境上却是旷达的,接近于老庄的无为。这中间有段转折——乌台诗案。

“乌台”是指御史台监狱的名称。神宗元丰二年三月,当时苏轼从徐州调往湖州任刺史,照惯例写《谢上表》,却得罪王安石的手下。当年六月,一名御史从《谢上表》中挑出四句,说苏轼藐视朝廷,开始大加挞伐。另外又找了他在湖州写的诗,一起罗织他的罪名,把此案交予御史台;当然,许多是无中生有的。七月,苏轼被遣送回京,八月就被送进监狱,到十二月二十九日才出狱,同时宣布将他贬往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擅自离开黄州,同时无权签署公文。这事件就是“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对苏轼的打击很大,此后他不得不寄情山水,安于成为隐士般的生活,精神上于是倾向于老庄思想。也才会有“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样的诗句。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名句赏析】

苏轼言“纵一苇之所如,临万顷之茫然”,江上风清的景色,在黑夜茫茫中,所感受到的是旷远无边的江海,飘飘茫茫。但在暗夜水色中,夜游那条充满脂粉气味的秦淮河,则又是另一种光景了。

公元1923年,作家朱自清与红学权威俞平伯,为比试两人的文学功力,相约以秦淮河为题,各自写下《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而传为文学史上佳话,如今我们在两人笔下,看到不同的秦淮河。

朱自清的秦淮河是:“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可惜,这样带有纸醉金迷的秦淮河,水波中充满梦境的光芒,有着诗情的河流,朱自清话锋一转,竟把文章大篇幅转向讨论歌妓的道德去了。不过,秦淮河在他笔下,包覆着华丽的文辞,大红灯笼高高挂,不管他情欲道德,这秦淮河的神秘夜景,终究吸引许多人,恨不能立即在那船上,体验河中的灯影桨声。

但俞平伯的秦淮河,则呈现出一种哲人的思维了:“灯影里的昏黄,和月下灯影里的昏黄是不相似的,又何况入倦的眼中所见的昏黄呢?灯光所以映她的容姿,月华所以洗她的秀骨,以腾的心焰跳舞她的盛年,以觞涩的眼波供养她的迟暮。必如此,才会有圆足的醉,圆足的恋,圆足的颓弛,成熟了我们的心田。”这是一种宁静心田下,看着秦淮河的烟波迷醉,省思出来的文字。“圆足的醉,圆足的恋,圆足的颓弛”道出一个有感的灵魂,夜游秦淮河的时刻,内心确实是随着河景的变换而起波涛。

三人游河的感触是如此不同,苏轼呈现出旷远放任的豪情,朱自清是摆荡在华美与道德之间,而俞平伯则是充满智能的美感。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名句原文】

赤壁赋

宋代: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