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峤之文章宿老:为相三起三落,为人亦正亦邪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7 01:06

【成语】文章宿老

【释义】宿:年老的,长期从事的。指擅长文章的大师。

【出处】《新唐书·李峤传》:“李峤富才思,然其仕前与王勃、杨盈川接,中与崔融、苏味道齐名,晚诸人没,而为文章宿老,一时学者取法焉。”

李峤最负盛名的作品,当属他的那首题为《风》的小诗了: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此诗的高明之处在于:虽是写风,但通篇没有出现“风”字,而是通过四种自然物象的变化,表现风的作用和力量——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新春的花朵,经过江面能掀开千尺巨浪,吹入竹林能让万棵竹竿倾斜。

在李峤的眼中,大自然的风是富有威力的,也是富有魅力的,它能让世间万物茁壮成长或改变姿态和方向。

而作为一个沉浮在初唐宦海中的文人,李峤也是在不断变换立场和姿态的,因为他是一个见风使舵之人。

李峤是赵州(今河北赵县)赞皇人,少有文名,二十岁考中进士,之后跻身官场。

当时正值高宗李治执政,李峤在近二十年时间内,历任安定县尉、长安县尉、三原县尉、监察御史。等到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后,李峤又升为给事中。

接下来,依次坐过凤阁舍人(中书舍人)、代理天官侍郎、麟台少监等位之后,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李峤终于登上了宰相之位。

之后,李峤经历了“三起三落”。

首次拜相两年后,因为外甥张锡也成了宰相,甥舅不宜居于同位,李峤因而被罢相,始任成均祭酒(即国子祭酒)。

三年后,李峤第二次拜相,在改任中书令后,因嫌政务过重,数次请辞。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十一月,李峤被免去宰相职务,始任地官尚书(户部尚书)。

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李峤第三次拜相。四年后,李隆基发动政变,睿宗李旦上台,李峤被贬,遭遇第三“落”。

说李峤见风使舵,主要是因为他在武则天当政时,身为宰相却去依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成了这两位面首门下的附庸,缺少文人应有的风骨。

中宗上台、张氏兄弟被杀后,李峤立即被贬为通州刺史。好在这次“贬”得不狠,几月后,他便得以回朝。

在李峤第三次拜相后,附马都尉王同皎计划杀掉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谁知还未行动,武三思就得到了消息,结果王同皎就以谋反罪被捕入狱。

当时负责审理此案的就是李峤。虽然武则天已退位,但武三思却更加得宠,因为他与中宗既是姑表兄弟,又是儿女亲家,这也是他更加骄横狂妄的原因。

也正是怯于武三思的权与威,李峤只好顺着风向走,在审案中没敢主持公道,最终导致王同皎含冤而死。

而此时,另一宰相宗楚客却野心勃勃,他先是主动投靠武三思,图谋不轨。当武三思在景龙政变中被杀后,宗楚客又继续勾结韦皇后和太平公主。

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中宗去世,韦皇后秘不发丧,连夜召集李峤、宗楚客等十九人入禁中,商议温王李重茂即位、韦后临朝执政、相王李旦辅政等事宜。宗楚客等人还找借口建议削去李旦的辅政之责。

韦皇后、宗楚客等人的不臣之心如此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但李峤在现场却没说半个不字。当韦后的阴谋得逞后,李峤还私下里劝她不要将李旦的儿子李成器、李隆基等人留在京城,以尽量避免麻烦。

不料当年六月,李隆基就有了回应的行动: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及其追随者,拥立李旦称帝。

睿宗李旦一上台,李峤的宰相就算做到头了,他被贬为怀州(今河南焦作、济源一带)刺史。当时李峤已年过花甲,便以年老为由退休了,没去上任。

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李隆基即位,又宣告李峤为朝中大臣。到了公元714年,监察御史郭震旧事重提,要追究李峤在韦后之乱中“身为宰相,不能匡正”的罪责,结果李峤虽已退休,还是被再次贬官——先是滁州别驾,不久改为庐州别驾。

当年,七十岁的李峤就病逝于庐州别驾任上。

李峤虽然是个见风使舵的角色,但他也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代价。在那样残酷的宫廷斗争中,他若逆风而上,结局很可能会更惨。

而在李峤的整个仕途中,有时他也会表现出勇敢或刚正不阿的一面。

比如调露元年(公元679年),高宗发兵征讨岭南邕州、岩州(今广西境内)时,李峤以监军身份随军远征,且能亲入獠洞宣谕圣旨,最后成功招降叛军。

再如长寿元年(公元692年),狄仁杰等大臣被来俊臣诬陷入狱,李峤受武则天之命复核此案,发现罪名不成立后,他便替狄仁杰等人辩护申冤,结果导致自己被贬为润州司马。

政治斗争,总是风云不定的。这儿安定,彼处可能正在动荡;此时无事,或许转眼就是暴风骤雨。对此,李峤应该是深有感触的吧。他曾写有《中秋月二首》,其中一首是这样的: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都说天下人都在共享天上那轮明月,可此地月朗天晴,谁能保证千里外不是风雨交加呢?

李峤与当时的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后来其他三友都死了,只剩他一人,因此他就成了人们眼中的“文章宿老”了。

其实和唐朝后来的那些诗人相比,李峤的诗文要逊色好多,但在初唐,他也算得上是佼佼者。

据说唐玄宗晚年时,曾在一个夜晚于勤政楼听梨园弟子唱曲。其间,伶人唱了一首李峤的《汾阴行》,当听到“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这几句时,玄宗禁不句泪盈双眼,连声叹道:“李峤真才子也!”

才子李峤,在人品上还有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虽官至宰相,但不贪恋荣华富贵,一生都保持着清贫的本色。

李峤之文章宿老:为相三起三落,为人亦正亦邪

诗人卡片

李峤(645—714),字巨山,赵州(今河北赵县)赞皇人,唐朝武则天和中宗时期宰相。初唐“文章四友”之一,代表诗作有《风》《中秋月二首》等。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