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一楼一山,皆关情-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7 00:24

一台一楼一山,皆关情

古人喜欢登高远眺,这高处或是台,或是楼,或是山。登高是为了怀古,怀古是为了伤今。所以,在古人的眼中,一台一楼一山,皆关情。

天宝三年 (公元744年) ,李白因故被迫离开长安城,之后他游历江南,来到了金陵,在登览凤凰台的时候,写下了下面这首诗。李白的诗作中少有悼古伤今的律诗,此为其中一名篇。诗中李白触景生情,感慨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一台一楼一山,皆关情-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开篇二句在短短的十四个字中出现了三个 “凤”字,但是这种写法并没有给人烦琐重复之感,反而造成一种一唱三叹的气势。传说,曾经有三只凤凰降临南京凤凰山的凤凰台上,凤凰台也因此而得名。那时的场面繁华热闹,现在凤凰台依然在原地,凤凰却再也看不到了。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这是诗人登上凤凰台所看到的景色。曾经繁华一时的吴国宫苑已经颓废衰败,只剩下断壁残垣了;晋代的风流名士已经作古,成为了一座座坟墓。过去的显赫但现在什么都没有留下,只剩了一场空。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这句写了诗人登高远眺所见之景。诗人对历史的伤怀中回到眼前的现实中,高耸入云的三山好似坐落于青天之外,远处的秦淮河白鹭洲一分为二,西入长江。“落”字,描绘了三山险峻、高耸的气势,同时也表现一种云雾缭绕的姿态。“分”字描绘了水流激荡的样子,将二水的力量和气势刻画出来。这两句诗勾画了一幅山水画面,意境悠远,气势磅礴。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最后两句是诗人情感的抒发,也是登台的总结。“浮云蔽日”的浮云并不是真正的浮云,它既指笼罩在诗人心头的愁闷,也指代那些迷惑君王的奸佞小人。“愁”字包含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对政治时局的担忧,也表达了诗人对当时境遇的愤懑和不满。

唐人登高怀古的时候,似乎都有一种辽远的胸怀、高远的目光。他们不拘泥于一台一楼一山的景物,而是将深刻的历史感和悲壮的现实感都融汇在景物里,贯穿在诗篇中。一方面,唐代辽阔的疆域,给诗人们放眼山河留下了巨大的空间;而唐代的大气、刚健和明朗,也令诗人们壮志在胸,意气风发。登高,已经不单纯是一项写诗作赋的乐事,更升华成一种思想的萃取和提炼,一次精神和情操的攀越。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李白《登太白峰》

天宝元年,李白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奉诏入宫,期望可以在朝堂之上施展才华,但是当时的朝廷已经奸臣当道,朝政腐败。不久,李白终于被权贵排挤,远离了政治中心长安。《登太白峰》作于李白离开长安之后,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失望和对政治腐败的愤愤不满,同时也表现了对理想世界的憧憬。全诗奔放豪迈、自由洒脱。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两句点明攀登太白峰的时间和地点。从西面开始攀登,直到夕阳西下之时诗人才登上山峰。“穷”字暗示攀登时间之长久、过程之漫长,侧面写太白山之高险,同时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诗人以浪漫的想象将天上的太白星拟人化。他仿佛听到了太白金星对他说话,告诉他天门已经为他打开。这两句诗是诗人的想象,一方面表现出了诗人对于仙道的向往,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太白峰的高耸入云,仿佛站在其上已经可以和天上的星星对话了。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诗人登高望远,在习习清风之中,想象着自己飘然飞升,在云雾间飞翔。“愿乘泠风去”由《庄子·逍遥游》中“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一句化出,自然天成,生动形象。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这两句为全诗的中心,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太白峰之高:山峰之上一片开阔,月亮仿佛就在伸手可得的地方,眼前再没有其他的山峰,意思是没有任何山峰可以和太白峰比高。这两句诗写得浪漫洒脱,体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诗人又回到了现实世界当中。诗人虽然渴望去往无忧无虑的仙境,但又心系天下苍生,他想到如果自己就这样离去了,什么时候才能再次回到人间呢? “去”和 “还”两个字连用展现了诗人的矛盾心理以及对人世的留恋之情。

李白胸怀大志,一直希望匡时济世,兼济天下,功成身退。但在现实中却屡遭排挤,不被重用,因而本诗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其中既有对仙境的憧憬和对摆脱现状的渴望,又流露出对人世的难舍之情。全诗语言生动形象,意境雄浑壮丽。

古人登高,不仅登山,也登楼、登台,一切可以令自己目光更开阔,胸襟更豁达的地方,都要去攀登。这似乎是登高的魅力,也是诗人们积极奋进的一种情怀。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为武则天朝的谏官,直言敢谏,却不为上所采纳,政治抱负一直难以实现。万岁通天二年 (公元697年) ,建安王武攸宜带兵西征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攸宜先头部队被契丹大败,武攸宜怯敌不前。陈子昂建议以奇兵胜骄敌,未被采纳,后来因多次进谏触怒了武攸宜,被降职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下,陈子昂登上蓟北楼 (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 赋诗七首,总题为《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缅怀古代求贤若渴的燕昭王、燕太子丹等贤明之主,抒发生不逢时、抱负难展的感慨。《登幽州台歌》是此期间的另一首情绪激越的感怀之作。

当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他的目光便穿过历史的隧道,直抵燕国。“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像古代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的明主。战国时燕昭王招贤纳士,构建招贤台,也叫蓟北楼、幽州台,因为置黄金于台上作为对人才的封赏,因而又叫黄金台。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像燕昭王那样能够招纳人才、任用人才的前代贤君现在已经见不到了,而我心中理想的后继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前贤”已远,“后贤”未来,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啊!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两句意思是:登台远眺,怀想那茫茫宇宙的悠远绵长,而一个人在如此短暂的生命中却不能有所作为,又没有人能够理解,不禁让人悲从中来,怅然泪下。这里用了一个 “念”字,明朗了诗人的主观趋向,突出了作者的欲想和渴求,强化了慨叹宇宙浩渺的思想用意,“独”字则强烈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落寞和孤独。

登高远眺似乎是古人的一种情怀。“目之所及,心之所致”,沧海桑田的变迁,万里河山的壮美,人与自然的交融,身世之感、家国之叹、兴衰之变,都能令诗人荡气回肠,感慨无限。此时的 “登高”,已经不仅是一种行动,还是一种态度、姿势和情怀。对这些文人骚客来说,一台一楼一山,都与情相关。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