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六麻全文注释版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8-26 22:19

声律启蒙六麻注释版

六麻

声律启蒙六麻·其一

松对柏,缕对麻[1]

蚁阵对蜂衙[2]

赪鳞对白鹭[3],冻雀对昏鸦[4]

白堕酒[5],碧沉茶[6]

品笛对吹笳[7]

秋凉梧堕叶,春暖杏开花。

雨长苔痕侵壁砌[8],月移梅影上窗纱[9]

飒飒秋风,度城头之筚篥[10];迟迟晚照,动江上之琵琶。

注释

1、缕:丝线。麻:麻绳。《孟子·滕文公上》:“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

2、蚁阵:蚂蚁爬行排成的队列,犹如军阵。蜂衙:指飞绕的蜂群或蜂巢。群蜂早晚聚集,簇拥蜂王,如旧时官吏到上司衙门排班参见。宋陆游《睡起至园中》:“更欲世间同省事,勾回蚁阵放蜂衙。”

3、赪(chēng)鳞:鱼的赤色鳞片,亦指鳞片赤色的鱼。赪,红色。《列仙传·吕尚》:“吕尚隐钓,瑞得赪鳞。”

4、冻雀:寒天受冻的鸟雀。《资治通鉴·唐昭宗天佑元年》:“(春正月)甲子,车驾至华州,民夹道呼万岁,上泣谓曰:‘勿呼万岁,朕不复为汝主矣!’馆于兴德宫,谓侍臣曰:‘鄙语云:“纥干山头冻杀雀,何不飞去生乐处。”朕今漂泊,不知竟落何所!’因泣下沾襟,左右莫能仰视。”后因以“冻雀唐昭”为典,指处于穷途末路境地的帝王。昏鸦:黄昏时受冷的乌鸦。古诗文习用语。唐杜甫《野望》:“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5、白堕酒:北魏河东人刘白堕善于酿酒,很多人不远千里买他的酒馈赠亲友,后世泛指美酒。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城西·法云寺》:“市西有退酤、治觞二里。里内之人多酝酒为业。河东人刘白堕善能酿酒。季夏六月,时暑赫晞,以罂贮酒,暴于日中,经一旬,其酒味不动。饮之香美,醉而经月不醒。京师朝贵多出郡登藩,远相饷馈,逾于千里。以其远至,号曰鹤觞,亦名骑驴酒。永熙年中,南青州刺史毛鸿宾赍酒之藩,路逢贼盗,饮之即醉,皆被擒获,因此复名擒奸酒。游侠语曰:‘不畏张弓拔刀,唯畏白堕春醪。’”

6、碧沉:泛指好茶。唐李德裕(一说曹邺)《故人寄茶》:“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碧沉(一作“流”)霞脚碎,香泛乳花轻。”清周贻繁《木兰花慢·秋兴》:“无计除烦遣闷,碧沉聊试茶瓯。”又,凡器物之浓绿或被漆、染为浓绿色者常冠以“绿沉”之名。唐杜甫《重过何氏五首》其四:“雨抛金锁甲,苔卧绿沉枪。”后人诗词,遂以“绿沉枪”为语典。又明清以来,南方人喜绿茶,谓茶初生之芽为枪,次生之叶为旗,最重一枪一旗,次重一枪二旗。故文人或以“绿沉枪”移指茶枪。明成鹫《丹霞十二咏·虹桥环翠》:“浅碧有时成藓阵,绿沉何处觅茶枪。”明末清初王夫之《南岳摘茶词十首(己亥)》其四:“一枪才展二旗斜,万簇绿沉间五花。”明卢龙云《故人寄茶答黄将军》:“白堕每邀山月上,绿沉闲卧野花香。”以绿沉茶对白堕酒,或即本篇所本。

7、笳:胡笳,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类似笛子。

8、长:滋长,助长。苔痕侵壁砌:苔痕侵砌是古诗词常见意象。砌,指台阶、门槛,或石砌的院墙。宋王洋《和曾谹父庚伏书怀六首》其一:“垣衣侵砌竹穿墙,日日萧条气运凉。”

9、移:指月亮将花的影子投映到窗上。“月移花影”,是古诗词常见意象。唐无名氏《长信宫》:“风引漏声过枕上,月移花影到窗前。”或即所本。

10、筚篥(bìlì):即觱篥。来自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管乐器。多用于军中。《北史·高丽传》:“乐有五弦、琴、筝、筚篥、横吹、箫、鼓之属,吹芦以和曲。”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下:“筚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其声悲。亦云胡人吹之以惊中国马云。”

声律启蒙六麻全文注释版

声律启蒙六麻·其二

优对劣,凸对凹[1]

翠竹对黄花。

松杉对杞梓[2],菽麦对桑麻[3]

山不断,水无涯。

煮酒对烹茶。

鱼游池面水,鹭立岸头沙。

百亩风翻陶令秫[4],一畦雨熟邵平瓜[5]

闲捧竹根[6],饮李白一壶之酒[7];偶擎桐叶[8],啜卢仝七碗之茶[9]

注释

1、凹(wā):“凹”字读wā,是后起俗音。《广韵》《集韵》皆不收此音。《广韵》只收一音,是入声“洽部”字。《集韵》收二音,平、入两读,平声在“爻部”,入声在“洽部”。则“凹”字平读,诗韵当在下平“三肴”。唐归仁《酬沈先辈卷》:“桂魄吟来满,蒲团坐得凹。先生声价在,寰宇几人抄。”乃下平“三肴”韵。历代诗词用例,凡“凹”字在句末押韵,也都是下平“三肴”韵,而未见有“六麻”韵者。《中原音韵》收“凹”字三音,两在“萧豪部”,平、去二读;一在“家麻部”,读去声。古籍明确提到“凹”字读wā音(即在“六麻”部)的,有《红楼梦》一书。该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写湘云与黛玉议论诗中用“凹”字,以湘云口吻说道:“这山上赏月虽好,终不及近水赏月更妙。你知道这山坡底下就是池沿,山坳里近水一个所在就是凹晶馆。可知当日盖这园子时就有学问。这山之高处,就叫凸碧;山之低洼近水处,就叫作凹晶。这‘凸’‘凹’二字,历来用的人最少。如今直用作轩馆之名,更觉新鲜,不落窠臼。可知这两处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竟是特因玩月而设此处。有爱那山高月小的,便往这里来;有爱那皓月清波的,便往那里去。只是这两个字俗念作‘洼’‘拱’二音,便说俗了,不大见用,只陆放翁用了一个‘凹’字,说‘古砚微凹聚墨多’,还有人批他俗,岂不可笑。”“洼”字,诗韵恰在“六麻”部。又,《广韵》《集韵》等韵书,“凹”“窊”二字互训,《广韵》“窊,凹也”,《集韵》“凹,窊也”。“窊”字,《广韵》收二音,平、去二读,平声在“麻韵”,去声在“祃韵”。《佩文诗韵》则只收一音,在“麻部”。由此可知,《红楼梦》提及的“凹”字俗音“洼”,当是借“窊”字之音。“凹”“窊”二字既可互训,古人或有以“窊凸”代“凹凸”入诗者,如清黄仲则,其《夹石》诗云:“双城落天半,倒影辨窊凸”,《泥涂叹》诗云:“顿令如坻平,投足起窊凸。”结合《红楼梦》的议论和黄仲则诗用例来看,清人有“凹”“窊”二字互相借代、读“凹”作“窊”的惯例。

2、杞梓:杞树和梓树,皆是优质木材。可用以比喻优秀人才。《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晋杜预注:“杞、梓皆木名。”《晋书·陆机陆云传论》:“观夫陆机、陆云,实荆衡之杞梓,挺珪璋于秀实,驰英华于早年。”

3、菽麦:豆与麦。菽,豆类的总称。《诗经·豳风·七月》:“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因菽(豆)和麦是极常见的农作物,故不辨菽麦用以比喻智力低下,缺乏基本认知能力。《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三国志·蜀志·彭羕传》:“愚夫不为也,况仆颇别菽麦者哉!”桑麻:桑树和麻。植桑饲蚕取茧和植麻取其纤维,是古代中国布料的两大来源,是极重要的农业经济活动。故用以泛指农作物或农事。为古诗文习用语。晋陶潜《归园田居》诗之二:“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4、陶令秫:陶渊明做彭泽县令的时候,曾经令公田全部种高粱用来酿酒。典出《宋书·隐逸列传·陶潜》:“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晋书·隐逸传》《南史·隐逸传》亦载此事,而文字小有异同。陶令,指陶渊明。秫,黏高粱,多用以酿酒。

5、一畦:古代称田五十亩为一畦。邵平瓜:秦东陵侯邵平于秦亡之后,在长安城东种瓜,瓜味甜美,人称“邵平瓜”。典出《史记·萧相国世家》:“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语在淮阴事中。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于中,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汉书·萧何曹参传》亦载此事。后世因以“邵平瓜”美称退官之人的闲居生活。唐杨炯《送李庶子致仕还洛》:“亭逢李广骑,门接邵平瓜。”

6、竹根:这里指竹根制作的酒器。北周庾信《奉报赵王惠酒》:“野炉然树叶,山杯捧竹根。”唐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土甑封茶叶,山杯夝竹根。”清王琦汇解:“《太平寰宇记》:‘段氏《蜀记》云,巴州以竹根为酒注子,为时珍贵。’”

7、李白一壶之酒:唐代诗人李白有“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诗句。

8、桐叶:即铜叶,薄铜片。凡器物以薄铜片镶嵌、制作者,皆可名“铜叶”。唐李肇《国史补》及宋王谠《唐语林》皆言及惠远于庐山取铜叶制莲花漏事。以铜叶盏为茶器,见宋人诗。宋苏轼《次韵蒋颖叔、钱穆父从驾景灵宫二首》其二:“病贪赐茗浮铜叶,老怯香泉滟宝樽。”清王文诰辑注引宋赵次公曰:“铜叶,言茶盏也。”引清查慎行(《苏诗补注》)曰:“程大昌《演繁露》:‘御前赐茶,皆不用建盏,用大汤劲。其制像铜叶汤劲耳。铜叶,黄褐色也。’”宋魏了翁《鲁提干(献子)以诗惠分茶碗用韵为谢》:“铜叶分花春意闹,银瓶发乳雨声高。”宋孔平仲《梦锡惠墨答以蜀茶》:“开缄碾泼试一尝,尤称君家铜叶盏。”皆可证之。但后人又往往将“铜叶”写作“桐叶”,《佩文斋咏物诗选》本孔平仲诗,“铜叶”即作“桐叶”。明朱诚泳《雪夜》:“竹炉火正红,玉碗浮桐叶”,亦作“桐叶”。可见明清人有将“铜叶”盏写作“桐叶”盏的习惯。《声律启蒙》此处,既与“竹根”对偶,索性就将“铜叶”写作“桐叶”了。

9、卢仝七碗之茶:卢仝为中唐诗人,他写过《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说自己连喝了孟简寄赠的新茶六碗,到第七碗就吃不得了,“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声律启蒙六麻·其三

吴对楚[1],蜀对巴[2]

落日对流霞。

酒钱对诗债[3],柏叶对松花[4]

驰驿骑[5],泛仙槎[6]

碧玉对丹砂。

设桥偏送笋[7],开道竟还瓜[8]

楚国大夫沉汨水[9],洛阳才子谪长沙[10]

书箧琴囊[11],乃士流活计[12];药炉茶鼎[13],实闲客生涯。

注释

1、吴、楚:皆先秦古国名。吴据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楚国在战国时期疆域最大,由湖北、湖南扩展到今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和四川。

2、蜀、巴:皆先秦古族、古国名。蜀,主要分布在今四川西部。巴,主要分布在今重庆及川东、鄂西一带。

3、酒钱:饮酒或买酒的钱。汉贾谊《新书·匈奴》:“上乃幸自御此薄,使付酒钱。”宋苏轼《小儿》:“大胜刘伶妇,区区为酒钱。”诗债:谓他人索诗或要求和作,未及酬答,如同负债。唐白居易《晚春欲携酒寻沈四著作先以六韵寄之》:“顾我酒狂久,负君诗债多。”自注:“沈前后惠诗十余首,春来多醉,竟未酬答,今故云尔。”

4、松花:松树的花。唐李白《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轻如松花落金粉,浓似锦苔含碧滋。”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一·松》:“松花,别名松黄……润心肺,益气,除风止血。亦可酿酒。”

5、驿骑:驿站的马。见前注。

6、仙槎:神话中能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竹木筏。典出晋张华《博物志》:“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后亦借称行人所乘之舟。古诗文习用语。

7、设桥偏送笋:指南朝梁人范元琰为偷笋的人搭桥,使得小偷把笋又送回来一事。事见《梁书·处士传·范元琰》:“家贫,唯以园蔬为业。尝出行,见人盗其菜,元琰遽退走,母问其故,具以实答。母问盗者为谁,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于是母子秘之。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渡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草窃。”《南史·隐逸传》亦载此事。

8、开道竟还瓜:晋人桑虞为偷瓜的人开辟道路,使得小偷把瓜还了回来。《晋书·孝友传·桑虞》:“虞有园在宅北数里,瓜果初熟,有人逾垣盗之。虞以园援多棘刺,恐偷见人惊走而致伤损,乃使奴为之开道。及偷负瓜将出,见道通利,知虞使除之,乃送所盗瓜,叩头请罪。虞乃欢然,尽以瓜与之。”

9、楚国大夫:指屈原,他曾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合,多次被贬谪,后来自投汨罗江而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汨水:汨罗江,湖南北部的一条河。东源出于江西修水境,西源出于湖南平江境,流经汩罗,在湘阴入洞庭湖。

10、洛阳才子:指汉代贾谊,因其是洛阳人,少年有才,故称。语出晋潘岳《西征赋》:“终童山东之英妙,贾生洛阳之才子。”谪长沙:指贾谊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一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11、书箧:竹制书箱。

12、士流:指文化人、读书人。活计:赖以维持生计的手艺。

13、茶鼎:煮茶炉的雅称。古诗文习用语。唐司空图《偶诗五首》其五:“中宵茶鼎沸时惊,正是寒窗竹雪明。”

声律启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