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十二文全文注释版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8-26 22:15

声律启蒙十二文注释版

十二文

声律启蒙十二文·其一

家对国,武对文。

四辅对三军[1]

“九经”对“三史”[2],菊馥对兰芬[3]

歌北鄙[4],咏南熏[5]

迩听对遥闻[6]

召公周太保[7],李广汉将军[8]

闻化蜀民皆草偃[9],争权晋土已瓜分[10]

巫峡夜深[11],猿啸苦哀巴地月[12];衡峰秋早,雁飞高贴楚天云[13]

注释

1、四辅:官名。相传古代天子有四个辅佐官,称“四辅”。具体说法不一。《尚书·洛诰》有“四辅”之称,《尚书·益稷》有“四邻”,《史记·夏本纪》作“四辅”。至《尚书大传》、贾谊《新书》始有疑、承、辅、弼(《新书》作道、弼、辅、承)为“四辅”之说,皆出于秦汉间人的依托。至王莽托古改制,置四辅以配三公,又为其子置师疑、傅承、阿辅、保拂(弼)之官。明太祖曾置春、夏、秋、冬官,亦称“四辅”。又,四辅为四星并称之名。说法不一。或指房宿四星。《史记·天官书》:“犯四辅,辅臣诛。”唐司马贞索隐:“四辅,房四星也。房以辅心,故曰四辅。”或指北极星旁的四星,亦称“四弼”。《宋史·天文志二》:“四辅四星,又名四弼,在极星侧,是曰帝之四邻,所以辅佐北极,而出度授政也。去极星各四度。”或指东蕃四星。《晋书·天文志上》:“东蕃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东太阳门也;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华东门也;第三星曰次将,其北,东太阴门也;第四星曰上将:亦曰四辅也。”又,四辅亦可指国都附近的州郡。唐开元中以近畿之州为四辅,即同、华、岐、蒲四州。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地理类·四辅》。宋崇宁间所置四辅郡,以颍昌府为南辅,襄邑县为东辅,郑州为西辅,澶州为北辅。见《宋史·徽宗纪二》。三军:周代的制度规定天子有六军,诸侯大国有三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亦可作军队的通称。《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又指步、车、骑三军。《六韬·战车》:“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三军同名而异用。”

2、“九经”:儒家的九部经典,具体说法不一。《汉书·艺文志》指《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及小学。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录》指《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孝经》《论语》。《初学记》所引“九经”,与《经典释文》略异,有《左传》《公羊》《穀梁》,无《春秋》《孝经》《论语》。宋刊白文“九经”则有《易》《书》《诗》《左传》《礼记》《仪礼》《周礼》《论语》《孟子》。“三史”:魏晋六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唐代以后《东观汉记》失传,于是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为“三史”。五代齐己《酬九经者》:“九经三史学,穷妙又穷微。”

3、菊馥(fù):形容菊花香气馥郁。馥,香气浓郁。兰芬:形容兰花芬芳宜人。

4、北鄙:国家的北部边境地区。传说殷纣王喜爱北鄙的音乐,因此北鄙之声也被称为亡国之音。《史记·乐书》:“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淮南子·泰族训》:“师涓为平公鼓朝歌北鄙之音,师旷曰:‘此亡国之乐也!’”汉刘向《说苑·修文》:“纣为北鄙之声,其废也忽焉,至今王公以为笑。”《孔子家语·辩乐解》:“殷纣好为北鄙之声,其废也忽焉。”

5、南熏:舜弹五弦琴,曾经作《南风》诗,诗中有“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的句子。后世以南熏为和煦、抚育的意思。

6、迩:近。

7、召公:或作邵公、召康公。姬姓,名奭(shì),谥康。西周开国重臣。初受采邑于召。辅佐周武王灭纣,支持周公东征,以功封于北燕,为燕国始祖(实由其子就封地)。成王时任太保一职,与周公分陕而治,治陕以西地。常巡行乡邑,听讼决狱治事,深得百姓爱戴。卒后,民思其政,作《甘棠》诗咏之。

8、李广(?—前119):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文帝时,以良家子从军击匈奴,为郎、武骑常侍。景帝时为骁骑都尉。后任陇西、北地、雁门等郡太守。武帝时,入为未央卫尉。后为右北平太守。猿臂善射,爱护士卒。匈奴畏惧,数年不敢犯边,称之为飞将军。元狩四年(前119),从大将军卫青击匈奴,因迷路误期被责赴幕府对簿,自刭死。李广曾七任边郡太守,前后四十年与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深得士心,却始终未能封侯。故后人以“李广未封”“李广不侯”“李广难封”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唐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9、闻化蜀民皆草偃:此句写西汉蜀郡太守文翁,治蜀有方,百姓顺服他,像风吹草伏一样。蜀,地名。今四川一带。草偃,像草一样弯曲身体,比喻臣服顺从。《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指在上者能以德化民,则民之向化,犹风吹草仆,相率从善。

10、争权晋土已瓜分:此句写三家分晋之事。春秋晚期,晋国始有六卿:智氏、赵氏、韩氏、范氏、魏氏、中行氏。范氏、中行氏、智氏先后被灭,只剩下赵、魏、韩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周天子封赵、魏、韩三家为诸侯。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晋公室剩余土地被赵、魏、韩三家全部瓜分。故赵、魏、韩又号“三晋”。

11、巫峡:长江三峡之一。一称大峡。西起重庆巫山大溪,东至湖北巴东官渡口。因巫山得名。两岸绝壁,船行极险。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2、巴:地名。指今四川东部地区。

13、“衡峰秋早”二句:衡山七十二峰,其一为雁回峰,相传大雁南飞,至此回旋。衡峰,衡山,在今湖南,是五岳中的南岳。楚,战国时期有楚国,在今湖南、湖北一带,后来就用楚来代指湖南、湖北等地区。

声律启蒙十二文全文注释版

声律启蒙十二文·其二

欹对正[1],见对闻[2]

偃武对修文[3]

羊车对鹤驾[4],朝旭对晚曛[5]

花有艳,竹成文[6]

马燧对羊欣[7]

山中梁宰相[8],树下汉将军[9]

施帐解围嘉道韫[10],当垆沽酒叹文君[11]

好景有期,北岭几枝梅似雪;丰年先兆,西郊千顷稼如云[12]

注释

1、欹(qī):倾斜。

2、闻:听闻。

3、偃武:停止使用武力。修文:采取措施加强文治,主要指修治典章制度,提倡礼乐教化等。语典出自《尚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是说周武王克商之后,将曾在战场服役的牛马都放了,向天下表示从今不再有战争。

4、羊车:宫中用羊牵引的小车。《晋书·胡贵嫔传》:“(晋武帝)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宫人乃取竹叶插户,以盐汁洒地,而引帝车。”《南史·潘淑妃传》亦载此,则以为潘淑妃事。后常以羊车降临表示宫人得宠,不见羊车表示宫怨。羊车,又指辇车。《晋书·舆服志》:“羊车,一名辇车,其上如轺,伏兔箱,漆画轮轭。武帝时,护军羊琇辄乘羊车,司隶刘毅纠劾其罪。”羊车又指古代一种装饰精美的小车。《释名·释车》:“羊车。羊,祥也;祥,善也。善饰之车。”《隋书·礼仪志五》:“(羊车)其制如轺车,金宝饰,紫锦幰,朱丝网。驭童二十人,皆两鬟髻,服青衣,取年十四五者为,谓之羊车小史。驾以果下马,其大如羊。”《晋书·卫玠传》:载卫玠“总角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后人遂以“羊车过市”比喻男子才美绝伦,引人羡慕注目。鹤驾:传说仙人王子乔是周灵王的太子,后来骑鹤成仙,后人就称太子或仙人的车驾为鹤驾。亦作为去世的讳称。典出旧题汉刘向《列仙传·王子乔》:“王子乔,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鸣。游伊洛间,道士浮丘公接上嵩山。十余年后,来于山上,告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缑氏山头。’果乘白鹤驻山颠,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而去。”《太平广记·神仙四·王子乔》亦引此,而文字稍有出入。

5、朝旭:初升的太阳。唐杜甫《水阁朝霁奉简严云安》:“崔嵬晨云白,朝旭射芳甸。”晚曛:落日的余晖。宋裘万顷《松斋秋咏吹黄存之韵》:“据梧枝策事纷纭,楼上看山对晚曛。”

6、文:通“纹”,美丽的纹路、纹理。

7、马燧(726—795):字洵美,汝州郏城(今河南郏县)人。少学兵书战策,沉勇多算。安禄山反,燧劝范阳留守贾循归唐,循犹豫不决被杀,燧脱逃。代宗宝应中,累迁郑、怀、陇、商等州刺史。大历中,屡破李灵耀、田悦,迁河东节度使。入迁检校兵部尚书,封豳国公,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北平郡王。复以平李怀光功,迁光禄大夫,兼侍中,德宗赐《宸扆》《台衡》二铭,言君臣相成之美。后以击吐蕃,误信与盟,致被袭击。遂罢节度使,解兵权,拜司徒,兼侍中。卒谥庄武。马燧是中唐名将,与李晟、浑瑊并称“三大将”。羊欣(370—442):字敬元,泰山南城(今山东平邑)人。王献之外甥。泛览经籍,尤长隶书。仕晋为辅国参军。安帝隆安中,朝廷渐乱,不事司马元显、桓玄等权贵,屏居里巷十余年。入宋,为新安太守,为政以简惠著称。好黄老,善医术,有《药方》。《宋书》有传。

8、山中梁宰相:指南朝人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读书万卷,善琴棋,工草隶,博通历算、地理、医药等。萧道成(齐高帝)为相时,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齐武帝永明十年(492),隐居句容句曲山。梁武帝礼聘不出,然朝廷大事,每以咨询,时称“山中宰相”。晚号华阳真逸。主张儒、佛、道合流。有《本草经集注》《肘后百一方》等。谥贞白先生。

9、树下汉将军:指东汉开国大将冯异(?—34),字公孙,颍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人。从刘秀安定河北,为偏将军。性谦让,诸将争功时,常退避树下,军中号为“大树将军”。刘秀称帝后,被封为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后病死军中。明帝时,被列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后汉书·冯异传》:“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10、施帐解围:典出《晋书·列女传》:“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解围。’乃施青绫步鄣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是说王凝之的弟弟王献之与宾客清谈,有时理屈词穷,嫂子谢道韫便替他解围,在帐帷后面重述引申王献之的理论,来客不能将她驳倒。道韫:即谢道韫,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安之兄谢奕女,王羲之次子王凝之妻。曾在家赏雪,谢安问如何形容雪花,其侄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认为“未若柳絮因风起”,受到谢安称赏。后世因而称女子的诗才为“咏絮才”。安帝隆安三年(399),孙恩起兵攻会稽,杀会稽内史王凝之,谢道韫曾手刃乱兵数人。谢道韫善属文,所著诗赋诔颂并传于世。

11、当垆:指卖酒。垆,旧时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亦指酒店。沽酒:卖酒。文君:即卓文君,蜀郡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富商卓王孙女。善鼓琴,通音律,受司马相如琴音之挑,与相如私奔成都;又返临邛,当垆卖酒。王孙耻之,分与财物,遂成富人。相传后因相如将纳妾,曾作《白头吟》一诗以自绝,相如遂止。文君当垆,典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炉。相如身自着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

12、稼如云:语典出自《文选·(李萧远)运命论》:“褰裳而涉汶阳之丘,则天下之稼如云矣。”唐李善注:“如云,言多也。”后人遂用“稼如云”形容庄稼繁盛。唐白居易《与诸公同出城观稼》:“不忧头似雪,但喜稼如云。”唐蒋防《秋稼如云》:“肆目如云处,三田大有秋。葱茏初蔽野,散漫正盈畴。”

声律启蒙十二文·其三

尧对舜[1],夏对殷[2]

蔡茂对刘僺[3]

山明对水秀,“五典”对“三坟”[4]

唐李、杜[5],晋机、云[6]

事父对忠君[7]

雨晴鸠唤妇[8],霜冷雁呼群[9]

酒量洪深周仆射[10],诗才俊逸鲍参军[11]

鸟翼长随,凤兮洵众禽长[12];狐威不假[13],虎也真百兽君。

注释

1、尧、舜:指上古贤君尧帝和舜帝。尧,又称“唐尧”。据《史记·五帝本纪》,尧名放勋,乃帝喾之子、帝挚之弟,以仁德著称,在位期间,从民间选举贤人舜,命其摄政,并最终传位于舜。尧、舜禅让,是中国历史的美谈。舜,见前注。

2、夏、殷:指夏朝和商朝。夏为帝禹开创,至夏桀时,为商汤王所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为商汤王开创,至商纣王时,为周武王所灭。商朝的甲骨文和青铜器,举世闻名。

3、蔡茂(前24—后47):字子礼,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以儒学闻名,西汉哀帝、平帝年间征试博士,以高等拜议郎,迁侍中。不仕新莽。东汉光武帝建武初年征拜议郎,迁广汉太守,官至司徒。曾上书乞禁制贵戚,赞扬洛阳令董宣。蔡茂任广汉太守时,曾梦见禾穗而又失去,郭贺给他圆梦,说得“禾”复“失”,是为“秩”,乃升官之兆。没过多久,蔡茂果然升官。《后汉书·蔡茂传》:“茂初在广汉,梦坐大殿,极上有三穗禾,茂跳取之,得其中穗,辄复失之。以问主簿郭贺,贺离席庆曰:‘大殿者,宫府之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上禄也。取中穗,是中台之位也。于字禾失为秩,虽曰失之,乃所以得禄秩也。衮职有阙,君其补之。’旬月而茂征焉,乃辟贺为掾。”旧注:“惠梦得禾复失,郭乔曰:‘禾失为秩,当进爵。’果然。”即指此事,但人名不准确。据《后汉书》,郭贺,字乔卿。蔡茂梦禾,历代传为美谈,既见于正史《后汉书》,又为《弘明集》《搜神记》《初学记》《艺文类聚》《太平御览》诸书所征引,人名皆无误,不知《声律启蒙撮要》何以误作“蔡惠”。“惠”“茂”二字,形、音皆不近,令人费解。刘佇(?—约842):字去华,幽州昌平(今属北京)人。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进士,著名的直言敢谏之士。为学精于《左氏春秋》。唐文宗大和二年(828)策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佇对策言论激切,极言宦官专横之祸,考官叹服,而不敢取。同场登科者为之叫屈,云“刘佇下第,我辈登科,能无厚颜”,请让功名。后令狐楚、牛僧孺等镇守地方时,征召刘佇为幕僚从事,授秘书郎。终因宦官诬害,贬为柳州司户参军,客死异乡。两《唐书》有传。唐李商隐《哭刘佇》:“上帝深宫闭九阍,巫咸不下问衔冤。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传诵一时。亦可见其人于士林之影响。

4、“五典”“三坟”:传说中的上古书名。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为“五典”。旧注云:“伏羲本山坟作《易》曰《连山》,神农本气坟作《易》曰《归藏》,黄帝本形坟作《易》曰《坤乾》”,共称‘三坟’。《左传·昭公十二年》:“(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晋杜预注:“皆古书名。”《文选·张衡)东京赋》:“昔常恨‘三坟’‘五典’既泯,仰不睹炎帝帝魁之美。”三国吴薛综注:“‘三坟’,三皇之书也;‘五典’,五帝之书也。”汉孔安国《尚书序》:“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5、李、杜:指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二人齐名,合称“李杜”。李白,见前注。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唐代著名诗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今属湖北),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而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杜甫官任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剑南节度使严武聘杜甫为节度使署中参谋,又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称“杜工部”。杜甫现存诗歌一千四百四十余首。宋人王洙所编《杜工部集》二十卷,为今存之最早版本。杜甫亲身经历安史之乱,诗作反映社会现实深刻,有“诗史”之誉。杜甫是中国古代诗歌集大成者,被后世尊为“诗圣”。

6、机、云:指晋代陆机、陆云兄弟,二人以文齐名,合称“二陆”。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其祖父陆逊、父亲陆抗,皆为东吴名臣。少领父兵为牙门将。吴亡,退居勤学,作《辩亡论》。晋武帝太康末,与弟陆云入洛,文才倾动一时。仕晋,曾官平原内史,故世称“陆平原”。晋惠帝太安二年(303),任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率军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兵败被谗,为成都王司马颖所杀。有《陆士衡集》。陆机诗重藻绘排偶,骈文亦佳。是西晋太康时期文坛代表人物。陆云(262—303),字士龙,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年十六,举贤良。晋武帝太康末,随兄机入洛。仕晋,历官尚书郎、侍御史、中书侍郎、清河内史等职,世称“陆清河”。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与兄陆机同时遇害。今存《陆士龙集》辑本。

7、事父、忠君:语本《孝经》:“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唐李隆基注,于“故以孝事君则忠”句下云“移事父孝以事于君,则为忠矣”。

8、雨晴鸠唤妇:据说天将要下雨时,雄鸠占巢躲雨就会把雌鸠逐出窝去;雨过天晴,雄鸠又会急切地唤雌鸠快回巢。宋欧阳修《鸣鸠》:“天将阴,鸣鸠逐妇鸣中林,鸠妇怒啼无好音。天雨止,鸠呼妇归鸣且喜,妇不亟归呼不已。”《嘉泰会稽志·鸟部》引陆玑《毛诗草木鱼虫疏》云:“鹘鸠,一名斑鸠,似鹁鸠而大。鹁鸠,灰色,无绣项。阴则屏逐其匹,晴则呼之,语曰‘天将雨,鸠逐妇’者是也。”清郝懿行《尔雅义疏·释鸟第十七》“隹其,媟媠”条下亦引陆疏。旧注:“《尔雅》:鸠天阴则逐其妇,晴则呼之。”实据郝疏。

9、霜冷雁呼群:秋天大雁南飞时,相互呼叫,提醒同伴不可离群,以共御霜天寒冷。宋黄庭坚《次韵答少章闻雁听鸡》:“霜雁叫群倾半枕,梦回兄弟彩衣行。”

10、周仆射(yè):指东晋左仆射周层(yǐ,269—322),字伯仁,汝南安成(今河南汝南)人。安东将军周浚子。少有盛名,弱冠袭爵武城侯,拜秘书郎,累迁尚书吏部郎。元帝时,补吏部尚书,拜太子少傅,后转尚书左仆射,因饮酒无度,往往一醉三日才醒,人称“三日仆射”。后为大将军王敦所杀。周层于王导有恩,王导未能劝阻王敦杀周层,故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仆射,官名。秦始置,汉以后因之。汉成帝建始四年(前29),初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位仅次尚书令,职权渐重。汉献帝建安四年(199),置左右仆射。唐宋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

11、鲍参军:指南朝宋代诗人鲍照(约414—466),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宋文帝时,官中书舍人。晚年任荆州刺史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刘子顼起兵谋反失败,鲍照为乱兵所杀。鲍照以诗文名,长于乐府和七言歌行,《拟行路难》为其诗代表作,另有《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等名篇。明人辑有《鲍参军集》。鲍照诗风俊逸,唐代大诗人李白受其影响甚深。唐杜甫《春日怀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12、“鸟翼长随”二句:传说凤凰为飞鸟之长,凤凰飞的时候所有的鸟都在后面跟随。《大戴礼记·易本命》:“有翼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鸟翼长随,旧注引《格物总论》云:“凤飞则禽鸟随之。”洵,确实。众禽长,飞禽之长。

13、狐威不假:指狐狸从老虎那里借去的威风一点儿也不虚假。典出《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后因以“狐假虎威”喻仰仗别人的威势或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

声律启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