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七虞注释版
七虞
七虞·其一
金对玉,宝对珠。
玉兔对金乌[1]。
孤舟对短棹[2],一雁对双凫[3]。
横醉眼[4],捻吟须[5]。
李白对杨朱[6]。
秋霜多过雁[7],夜月有啼乌[8]。
日暖园林花易赏,雪寒村舍酒难沽[9]。
人处岭南,善探巨象口中齿[10];客居江右[11],偶夺骊龙颔下珠[12]。
注释
1、玉兔:指神话中月亮里的白兔。亦代指月亮。《楚辞·天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汉王逸章句:“言月中有菟,何所贪利,居月之腹,而顾望乎?菟,一作兔。”晋傅咸《拟〈天问〉》:“月中何有?玉兔捣药。”金乌:指太阳。传说太阳中有三足金乌,所以用金乌代指太阳。《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踆乌,而月中有蟾蜍。”汉高诱注:“踆,犹蹲也,谓三足乌。”东汉王充《论衡·说日》:“儒者曰:‘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汉刘桢《清虑赋》:“玉树翠叶,上栖金乌。”
2、棹:划船用的小桨。亦指小船。
3、一雁对双凫:典出《古文苑·(伪)苏武别李陵诗》:“双凫俱北飞,一雁独南翔。”后人遂以“双凫一雁”为感伤离别之词。唐白居易《与元九书》:“故兴离别,则引双凫一雁为喻;讽君子小人,则引香草恶鸟为比。”凫,水鸟,俗称“野鸭”,似鸭,雄的头部绿色,背部黑褐色,雌的全身黑褐色,常群游湖泊中,能飞。
4、醉眼:指酒醉后迷离的眼神。古诗文习用语。唐杜甫《九日登梓州城》:“弟妹悲歌里,乾坤醉眼中。”
5、捻吟须:捻着胡须思索诗句。唐卢延让《苦吟》:“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6、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其先人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今人多主张李白即出生于此。唐中宗神龙元年(705)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清廉乡。李白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出蜀漫游,天宝元年(742)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三载(744)赐金还山,复漫游各地。天宝末年,安禄山叛乱,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不久又被定罪流放夜郎;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宝应元年(762)卒于当涂(今属安徽马鞍山)。因李白曾官翰林供奉,故世称“李翰林”;因贺知章誉其为“天上谪仙人”,后人又称其“李谪仙”。杨朱: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战国初魏国人。又称“杨生”“杨子”“杨子居”。后于墨子,前于孟子。反对墨子兼爱、尚贤之说,其说主“重己”“贵生”,不以物累形,拔一毫而利天下不为。孟子斥为异端。著述不传,言行散见《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
7、秋霜多过雁:北方霜降前后有鸿雁从塞北过境南飞。《梦溪笔谈·杂志一》:“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则来。白雁至则霜降,河北人谓之‘霜信’。杜甫诗云:‘故国霜前白雁来’,即此也。”胡道静校证:“白雁非普通之白化个体,而为另一独立雁种,盖今称‘雪雁’者是。”
8、夜月有啼乌:月夜里听见乌鸦啼叫,倍感凄凉。《乌夜啼》为乐府旧题,又为古曲名、词牌名、曲牌名。乐府旧题《乌夜啼》,属清商曲辞《西曲歌》。《旧唐书·音乐志二》:“《乌夜啼》,宋临川王义庆所作也。元嘉十七年,徙彭城王义康于豫章。义庆时为江州,至镇,相见而哭,为帝所怪,征还宅,大惧。妓妾夜闻乌啼声,扣斋阁云:‘明日应有赦。’其年更为南兖州刺史,作此歌。故其和云:‘笼窗窗不开。乌夜啼,夜夜望郎来。’今所传歌似非义庆本旨。”作为琴曲名的《乌夜啼》,即《乌夜啼引》,与《西曲歌》义同事异。《乐府诗集·琴曲歌辞四·乌夜啼引》引唐李勉《琴说》:“《乌夜啼》者,何晏之女所造也。初,晏系狱,有二乌止于舍上。女曰:‘乌有喜声,父必免。’遂撰此操。”《乌夜啼》又为唐教坊曲名,南唐后主李煜用为词牌名;又为曲牌名,属南吕宫,南北曲均有,北曲较多用,字数与词牌不同,多用在套曲中《玄鹤鸣》曲牌之后。
9、沽:买。多指买酒。
10、“人处岭南”二句:据说大象会精心埋藏脱落的牙齿。岭南人熟悉大象的习性,因此善于寻获珍贵的象牙。《初学记·兽部·象》引三国吴万震《南州异物志》:“俗传象牙岁脱,犹爱惜之,掘地而藏之。人欲取,当作假牙潜往易之,觉则不藏故处。”岭南,指五岭以南的地区,即广东、广西一带。五岭,见前“岭北”注。齿,此处指象牙。
11、江右:指长江下游以西地区,后来称江西省为江右。
12、骊龙颔下珠:出自骊龙颔下的宝珠,价值千金,很难得到。后人也用“骊珠”来形容珍贵的人或物。典出《庄子·列御寇》:“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者,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骊,黑色。
七虞·其二
贤对圣,智对愚。
傅粉对施朱[1]。
名缰对利锁[2],挈榼对提壶[3]。
鸠哺子[4],燕调雏[5]。
石帐对郇厨[6]。
烟轻笼岸柳,风急撼庭梧[7]。
曲沼鱼多[10],可使渔人结网;平田兔少,漫劳耕者守株[11]。
注释
1、傅粉:搽粉。“傅粉何郎”典出《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南朝梁刘孝标注引《魏略》曰:“晏性自喜,动静粉帛不去手,行步顾影。”施朱:指涂脂抹粉。傅粉施朱,谓打扮得很妖艳。语出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南朝梁费昶《行路难》诗之二:“蛾眉偃月徒自妍,傅粉施朱欲何为?”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旧唐书·张易之传》:“由是兄弟俱侍宫中,皆傅粉施朱,衣锦绣服。”
2、名缰:比喻性说法,因功名能束缚人,故称“名缰”。汉东方朔《与友人书》:“不可使尘网名缰拘锁,怡然长笑,脱去十洲三岛,相期拾瑶草,吞日月之光华,共轻举耳!”利锁:比喻性说法,因利益能束缚人,故称“利锁”。名缰利锁,谓功名利禄如束缚人的缰绳和锁链。宋柳永《夏云峰》:“向此免、名缰利锁,虚费光阴。”
3、挈(qiè)榼(kē):提着酒壶或食盒。挈,提。榼,古代用来盛酒的器具,亦泛指盒一类的器物。唐白居易《长斋月满寄思黯》:“明朝斋满相寻去,挈榼抱衾同醉眠。”提壶:提着酒壶。晋陶潜《游斜川》:“提壶接宾侣,引满更献酬。”
4、鸠哺子:鸠鸟哺育孩子。据说鸤鸠喂食雏鸟,早上从大的开始喂,晚上从小的开始喂。典出《诗经·曹风·鸤鸠》:“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毛传:“鸤鸠之养其子,朝从上下,莫从下上,平均如一。”后世遂以“鸠哺”比喻慈母养育之恩。明吾丘瑞《运甓记·磛眼一方端石砚
8、,龙涎三炷博山炉
9、。翦逆闻丧》:“半生鸠哺,一旦乌伤,难见我的慈亲面也。”
5、燕调雏:燕子训练幼鸟学飞。调,调教,训练。雏,幼鸟。宋周密《浣溪沙》:“花径日迟蜂课蜜,杏梁风软燕调雏。”旧注引《竹溪闲话》:“燕雏将长,其母调之使飞。”
6、石帐:指石崇的锦步障。西晋石崇,为了炫富,曾经用织锦做步帐五十里。《世说新语·汰侈》:“王君夫以奶糒澳釜,石季伦用蜡烛作炊。君夫作紫丝布步障碧绫裹四十里,石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石以椒为泥,王以赤石脂泥壁。”后人遂以“石帐”代指装饰奢华。石崇(249—300),字季伦,因生于青州,故小名齐奴,渤海南皮(今属河北沧州)人。大司马石苞子。因伐吴有功,封安阳乡侯。晋惠帝时,任南中郎将、荆州刺史,领南蛮校尉,加鹰扬将军,因劫掠往来商客而致富。后任太仆、征虏将军、卫尉等职;与潘岳等谄事外戚贾谧,号为“二十四友”。永康元年(300),贾后、贾谧被赵王伦所杀,中书令孙秀诬陷石崇谋反,赵王伦矫诏杀石崇及其外甥欧阳建。石崇性情豪放奢靡,曾于河阳置金谷别馆,富甲天下;又曾与贵戚王恺(字君夫)斗富。石崇有宠妓名绿珠,孙秀求之不与,石崇被捕时,绿珠跳楼而死。郇(xún)厨:“郇公厨”“郇国厨”的简称。唐代韦陟,袭封郇国公。生活奢靡,厨中多美味佳肴。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三:“韦陟厨中,饮食之香错杂,人入其中,多饱饫而归。语曰:‘人欲不饭筋骨舒,夤缘须入郇公厨。’”后因以“郇公厨”称膳食精美。
7、撼:摇动。
8、管眼:即鸲鹆眼,指石上的圆形斑点。端砚以有鸲鹆眼者为名贵。故“管眼”亦借指砚台。管,管鹆,又作“鸲鹆”,即八哥,见前注。宋朱敦儒《西江月》:“琴上金星正照,砚中管眼相青。”《剪灯余话·武平灵怪录》:“尝擅文房四宝称,尽夸鸲眼胜金星。”旧注引《矶谱》:“端溪矶石有管鹆眼。”端石砚:即端砚。因产于唐代端州(今广东肇庆)而得名,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清屈大均《广东新语·石语·端石》对端砚的矿坑有详细记载,屡屡提及鸲鹆眼,如:“相传下岩旧坑卵石,色黑如漆,细润有眼,眼中有晕,或六七眼相连。扣之清越,研之无声,着墨不热无泡,良久微浸,若油艳发,此至庆历间已少。中岩在山半,名半边岩。其卵石紫嫩肝色,细润有眼,小如绿豆,有条纹或白或绿,扣之及研皆无声。外有黄膘包络,久用锋芒不退,宋时此坑取之亦竭矣。中岩新坑,石色淡紫,眼如鸲鹆,有晕。其嫩者扣之无甚声,磨墨有微声,久用锋芒退乏,此不及下岩远甚。上岩旧坑有青紫,新坑石皆灰色,紫而粗燥,眼如鸡眼大,扣之磨墨皆无声,有松板纹。久用光如镜面,比中岩又远不及。”
9、龙涎:即龙涎香,是抹香鲸病胃的分泌物。类似结石,从鲸体内排出,漂浮海面或冲上海岸。为黄、灰乃至黑色的蜡状物质,香气持久,是极名贵的香料。宋刘过《沁园春·美人指甲》:“见凤鞋泥污,偎人强剔,龙涎香断,拨火轻翻。”博山炉:香炉名。因炉盖上的造型似传闻中的海中名山博山而得名。一说象华山,因秦昭王与天神博于是,故名。后作为名贵香炉的代称。《西京杂记》卷一:“长安巧工丁缓者……又作九层博山香炉,镂为奇禽怪兽,穷诸灵异,皆自然运动。”
10、曲沼:曲池,曲折迂回的池塘。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冲觉寺》:“斜峰入牖,曲沼环堂,树响飞嘤。”
11、漫劳:徒劳,空使。耕者守株:典出《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说有个宋国人,耕地的时候,遇见一只兔子撞在地里的树桩上撞死了,于是他便一直在树桩那里等,希望能再次捡到兔子。成语“守株待兔”就是由此而来,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汉王充《论衡·宣汉》:“以已至之瑞,效方来之应,犹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罝之路也。”亦用以比喻妄图不劳而获。株,指露出地面的树根,俗称树桩。
七虞·其三
秦对赵[1],越对吴[2]。
钓客对耕夫[3]。
箕裘对杖履[4],杞梓对桑榆[5]。
天欲晓,日将晡[6]。
狡兔对妖狐[7]。
读书甘刺股[8],煮粥惜焚须[9]。
韩信武能平四海[10],左思文足赋三都[11]。
嘉遁幽人[12],适志竹篱茅舍[13];胜游公子[14],玩情柳陌花衢[15]。
注释
1、秦:古国名。嬴姓,相传是伯益的后代。在今陕西和甘肃一带。秦襄公始立国,孝公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秦王政时统一天下,建立秦王朝。赵:古国名。战国七雄之一。在今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和南部一带。后为秦所灭。
2、越:古国名。也称“於越”,姒姓,相传始祖为夏少康庶子无余。封于会稽。春秋末,越王句践卧薪尝胆,终灭强吴,称霸一时;战国时,为楚所灭。吴:古国名。相传为周太王长子太伯所建,在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后扩展至淮河下游一带。春秋末年,吴王阖闾及其子夫差时期,盛极一时,为天下霸主,后被越王句践所灭。
3、钓客:垂钓的人。古诗文习用语。唐薛能《边城寓题》:“蚕市归农醉,渔舟钓客醒。”
4、箕裘:指继承父业。《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唐孔颖达疏:“积世善冶之家,其子弟见其父兄世业嬹铸金铁,使之柔合以补治破器,皆令全好,故此子弟仍能学为袍裘,补续兽皮,片片相合,以至完全也……善为弓之家,使干角挠屈调和成其弓,故其子弟亦睹其父兄世业,仍学取柳和软挠之成箕也。”良冶、良弓,指善于冶金、造弓的人。意谓子弟由于耳濡目染,往往继承父兄之业。后因以“箕裘”比喻祖上的事业。杖履:对老人的敬称。古代礼仪,五十岁的老人得扶杖;又古人入室必脱鞋于外,而长者可入室而后脱鞋。所以杖履为敬老之词。宋苏轼《夜坐与迈联句》:“乐哉今夕游,复此陪杖履。”
5、杞梓:杞树和梓树,都是优良木材。比喻优秀人才。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晋杜预注:“杞、梓,皆木名。”《晋书·陆机陆云传论》:“观夫陆机、陆云,实荆衡之杞梓,挺珪璋于秀实,驰英华于早年。”宋司马光《送李汝臣同年谪官导江主簿》:“良工构明堂,必不遗杞梓。”桑榆:桑树与榆树。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又以比喻事情的靠后阶段,或比喻晚年。《太平御览》卷三引《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谿,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6、日将晡:指天快晚了。日晡,又作“日佈”,是古人计时用语。因古人申时而食,故指申时。申时,相当于现代计时的下午三时至五时。《史记·吕太后本纪》:“日佈时,遂击产,产走。”
7、狡兔:古人因为野兔善于藏身,故称之为“狡兔”。“狡兔三窟”典出《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后以“狡兔三窟”喻藏身处多,便于避祸。“狡兔死,走狗烹”典出《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史记·淮阴侯列传》:“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又,“牵黄犬,逐狡兔”,比喻逍遥自在的生活。典出《史记·李斯列传》:“(秦)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妖狐:古人认为狐狸妖媚,故称“妖狐”。用以比喻淫荡、谄媚的女子;或谓以阴柔手段迷惑人。《晋书·石勒载记下》:“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唐骆宾王《代李敬业以武后临朝移诸郡县檄》:“掩袂工谗,狐媚偏能惑主。”
8、刺股:典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战国时策士苏秦游说秦王,上书十次,未被采用,资用乏绝,归家发愤读书。每当夜里犯困的时候,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后因以“刺股”指勤学苦读。
9、焚须:典出《新唐书·李佀传》:“(侂)性友爱,其姊病,尝自为粥而燎其须。姊戒止。答曰:‘姊多疾,而侂且老,虽欲数进粥,尚几何?’”唐代开国功臣李侂的姐姐生病,他亲自为姐姐煮粥,煮粥的时候,胡须被炉火烧到而不惜。后因以“煮粥焚须”喻手足之爱。
10、韩信(?—前196):西汉开国大臣,著名军事家,淮阴(今江苏淮安)人。韩信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曾受胯下之辱。秦末参加项羽部队,因不受重用,改投刘邦,被拜为大将军。楚汉战争中,刘邦采纳他的建议,攻占关中。刘邦、项羽在荥阳相持时,他率军袭击项羽侧翼,占据黄河下游地区。后被刘邦封为齐王。前202年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击灭项羽。楚汉战争结束后,被解除兵权,降为淮阴侯。后被吕后设计诱杀。平四海:指平定天下。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尚书·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孟子·告子下》:“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遂以四海指天下、全国各处。《尚书·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史记·高祖本纪》:“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王侯。”
11、左思(250?—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文学家。后人辑有《左太冲集》。赋三都:指左思曾作《三都赋》。三都,指蜀都、吴都、魏都。《晋书·文苑传》载左思用十年时间,精心撰写《三都赋》,得当时名流皇甫谧揄扬,名声大作,“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12、嘉遁:旧时谓合乎正道的退隐,合乎时宜的隐遁。《周易·遁》:“嘉遁贞吉,以正志也。”《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在乾之姤,匿景藏光,嘉遁养浩,韬韫儒墨,潜化傍流,畅于殊俗。”幽人:幽隐之人,隐士。《周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唐孔颖达疏:“幽人贞吉者,既无险难,故在幽隐之人守正得吉。”《后汉书·逸民传序》:“光武侧席幽人,求之若不及。”
13、适志:指舒适自得。《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晋郭象注:“自快得意,悦豫而行。”竹篱茅舍:常指乡村中因陋就简的屋舍,诗文中多代指隐士居所。宋王安石《清平乐》:“云垂平野,掩映竹篱茅舍。”
14、胜游:快意的游览。唐刘禹锡《奉和裴侍中将赴汉南留别座上诸公》:“管弦席上留高韵,山水途中入胜游。”金元好问《探花词》:“美酒清歌结胜游,红衣先为渚莲愁。”
15、玩情:同寄情、怡情。柳陌花衢:同“柳巷花街”,喻指妓院或妓院聚集之处。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宋罗烨《醉翁谈录·柳屯田耆卿》:“至今柳陌花衢,歌姬舞女,凡吟咏讴唱,莫不以柳七官人为美谈。”陌,本为东西向的田间小路,亦泛指街道。衢,四通八达的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