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登城北门》赏析-(宋)陆游的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8 03:20

《秋晚登城北门》这首诗写于淳熙四年(1177)九月。这时陆游在成都去职奉祠,投闲置散,深秋傍晚踏上成都北门,面对卷地西风,产生满眼忧愁。看到烽火和鸿雁,就想到散关、杜陵,想到大片的关中失地。空怀壮志,却无法实现,只能登楼怅望,梦绕魂游,诗中充满了忧国伤时的思绪。

秋晚登城北门作品原文

秋晚登城北门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秋晚登城北门》赏析-(宋)陆游的诗

秋晚登城北门作品赏析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陆游53岁,在成都赋闲。诗人远离家乡,原希望有功于国。可是入川八个年头,从前线南郑(梁州)被调到后方成都(益州),又于年前被罢官。在百无聊赖中打发日子,怎能不满怀忧愁?每到秋天,诗人便会想到北伐,而所历每非所愿。在离开南郑将近五年之际,诗人怀着报国无路的心情登上城北门,眼望沦陷区,不禁愁从中来,一吐为快。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诗人当时在四川成都。一天他拄杖登上了城北门楼,远眺晚秋萧条的景象,激起了对关中失地和要塞大散关的怀念。进而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忧国伤时的深情。

首句“幅巾藜杖北城头”,“幅巾”指不着冠,只用一幅丝巾束发;“藜杖”,藜茎做成的手杖。“北城头”指成都北门城头。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就衰颓的情况。“卷地西风满眼愁”是写诗人当时的感受。当诗人登上北城门楼时,首先感到的是卷地的西风。“西风”是秋天的象征,“卷地”形容风势猛烈。时序已近深秋,西风劲吹,百草摧折,寒气袭人,四野呈现出一片肃杀景象。当这种萧条凄凉景象映入诗人眼帘时,愁绪不免袭上心来。“满眼愁”,正是写与外物相接而起的悲愁。但诗人在登楼前内心已自不欢,只有心怀悲愁的人,外界景物才会引起愁绪。所以与其说是“满眼愁”,勿宁说是“满怀愁”。“满眼愁”在这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愁”字可以说是诗眼。它既凝聚着诗人当时整个思想感情,全诗又从这里生发开来。这句诗在这里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颔联“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这两句是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大散关是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诗人过去曾在那里驻守过,今天登楼远望从那里传来的烽烟,说明边境上发生紧急情况。作为一个积极主张抗金的诗人,怎能不感到深切的关注和无穷的忧虑呢?这恐怕是诗人所愁之一。深秋来临,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了“杜陵秋”的信息。古代有鸿雁传书的典故。陆游身在西南地区的成都,常盼望从北方传来好消息。但这次看到鸿雁传来的却是“杜陵秋”。杜陵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秦置杜县,汉宣帝陵墓在此,故称杜陵。诗中用杜陵借指长安。长安为宋以前多代王朝建都之地,故在这里又暗喻故都汴京。秋,在这里既指季节,也有岁月更替的意思。“杜陵秋”三字,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故都沦陷的怀念之情。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不觉愁绪万千,涌上心头。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这联诗句,抒发了诗人的忧国深情。“山河”在此代表国家,国家可兴亦可废,而谁是兴国的英雄?“身世”指所处的时代。时代可安亦可危,又谁是转危为安、扭转乾坤的豪杰?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前途,真令人搔首不安,愁肠百结。再看,自己投闲置散,报国无门,只能倚楼而叹了。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这一联既承前意,又总结全诗。“横槊赋诗”意指行军途中,在马上横戈吟诗,语出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其后苏轼在《前赤壁赋》中也曾写过“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横槊赋诗”在这里借指乾道八年(1172)陆游于南郑任四川宣抚使幕府职时在军中作诗事。他经常怀念的,正是“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含着多少感慨啊!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梦萦,仍未去怀。“梦魂犹绕古梁州”道出了诗人的心声。他为什么念念不忘古梁州呢?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郑、大散关皆在这个地区。诗人曾有以此为基地收复失土的宏伟计划,也曾建议四川宣抚使王炎,从这里进取中原。但良机已失,徒唤奈何?虽然如此,可是诗人仍未忘怀古梁州;不仅这时未忘,就是到了老年,退居山阴后,仍高唱着“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诗句。可见“梦魂犹绕古梁州”,正是报国心志的抒发,诗虽结束,而余韵悠长。

这首诗主要写诗人登城所见所想。写法是记叙与抒情相结合。开头两句记叙出游的地点、时间和感受,并点明题旨。第二联写远望烽火,仰观雁阵所兴起的失地之愁。第三联由失地而想到“山河兴废”和“身世安危”。最后追忆“横槊赋诗”,激起壮志难酬之悲。全诗以“愁”字为线索,贯穿全篇。边记事边抒情,层次清楚,感情激愤,爱国热情毕呈纸上。此外,如语言的形象,对仗的工整,也是此篇的艺术特点。

(孟庆文)

秋晚登城北门作品注释

〔注〕

1、城北门:指成都城北门。

2、幅巾:不著冠,只用丝巾一幅束头。藜杖: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又称“灰藜”、“灰菜”,嫩叶可食,其茎所作之杖称藜杖。

3、一点句:一簇烽火传来了大散关的消息。

4、两行句:两行南飞的鸿雁带来了长安杜陵的秋意。

5、山河句:中原山河陷落,至今没有收复,使人搔首不安。

6、身世句:倚楼远望,想到局势动荡,国家安危未卜,不禁百感交集。身世:指一生所处之世。

7、横槊赋诗:原指曹操在军中赋诗的事,这里借指陆游在南郑时的军中生活。槊:长矛,古代兵器。

8、梁州:古代州名,这里指南郑(今汉中),晋太康时梁州治所在南郑。诗人曾在南郑前线参加过抗金战斗。

9、烽传:古时边境备警急,筑高土台,积薪草,夜间有寇警,即举火燃烧,以相传告,谓之举烽;白天则燃烧积薪或狼粪以望其烟,谓之燔燧。

更多陆游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