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出处意思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05 16:39

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出自唐代罗隐的《菊》,诗词原文是:“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霜。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

【作品原文】

《菊》

罗隐

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

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霜。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

"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出处意思赏析

【译文注释】

译文

一年将近,万木凋落,百花残尽之时,篱笆旁边那枝枝菊花正开得欢。

白色的菊花像白雪剪裁而成,菊花的花蕾刚刚绽开,清香流溢出来。

陶渊明退隐田园,每日里种菊南山,酣歌纵酒,菊花不畏严寒,寒秋来临也依然傲立霜雪。

春天的花草没必要开在春光里而了不起,这一切都是天然天定的,并不是厚爱你而薄待我,彼此都差不多。

注释

岁云暮:即岁暮。一年将近时。

纤蕊:纤细的花蕊。

白衣:犹布衣,古未仕者著白衣。陶明好酒而不能常得。某年九月九日,于宅边东篱下摘菊赏花,恰巧江州刺史王弘命白衣人送酒来,便起饮酒,酒醉才归。

青女霜:青女,神话中霜雪之神。

轻薄:轻浮刻薄,不厚道。

行藏:谓出仕即行其所学之道,或者退隐藏道以待时机。后因以“行藏”指出处或行止。

"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出处意思赏析

【赏析】

一年精近,本已是万木凋落,百花残尽之时,作者想不到篱笆旁边那枝枝菊花开放了,“几朵依稀散晚香”,这“数枝”花为冷漠的秋季增添了艳丽的色彩。这就是诗的开头两句所叙述的内容。作者接着描写道:“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这两句是说:白色的菊花像白雪剪裁而成,那密密的花蕊纤细柔软,金色的菊花,花蕾刚刚绽开,清香才流溢出来。作者抓住菊花的色彩,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腻地予以刻画。菊花,黄白相间,艳丽多姿,也算是大自然的宠儿。

可是“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霜”,它也是历尽了人间的沧桑。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去后,以一介贫士的身份退隐田园,每日里种菊南山,酣歌纵酒,(尤爱菊花酒)虽酒债处处,但精神却得到了超脱。“千载”句便暗指此事。这两句诗表面上写菊花,实地里却是作者自身的慨叹。据史载,作者因恃才傲物,多所讥讽,以故为公卿所恶,曾十上不中。故其思想情绪借诗人表达出来。

“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这两句是说:春天的花草你没有必要因为开在春光里就沾沾自喜,似乎了不得,从而轻浮刻薄,其实呀,你开在春天,我作为菊花开在秋天,都是天定的,并不是自然厚爱你而薄待我,大家彼此都差不多。言外之意则是:“你们那些官运亨通的人不要瞧不起这个‘白衣’人。你们为官固然饭好,可是自古是‘伴君如伴虎’,每天你们难道不是‘战战惊惊,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吗?我作为一个‘白衣’,虽说手中没有生杀予夺之权,可是我生活得自由、坦然。可见,我们‘彼此有行藏’啊!”在警告春花不要自我狂妄而轻视白菊的同时,严肃地指出群花应各自尊重本来的生长规律和特定禀性。

此诗以轻巧从容见长,它吐语隽永有致,意蕴却深邃绵厚。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首联写深秋时节,篱笆旁数枝菊花开放,透露菊花独自开放的凄凉心境。

B. 颌联语言精当,构思奇妙,“裁”“拆”两个动词富有情韵,引人联想。

C. 颈联上半句暗写自己虽然屡试不第,未有功名,也如陶渊明般洒脱纵酒。

D. 尾联写请春花不要轻薄秋花,因为它们各自会按照自然规律,适时绽放。

2. 诗题为“菊”,全篇不着一“菊”,却处处写“菊”,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诗题虽为咏《菊》,主旨也在赞颂菊花的高洁气质以抒心曲,全篇却不着一“菊”字,菊与“情”皆“神于诗”中,妙合无垠,表现出诗人独具匠心的高超的艺术技巧。

首联犹如一幅秋菊图,铺现出时间地点和诗中吟咏的对象。画面背景适值深秋时节,各路花仙早已悄然遁去难觅芳踪了。秋风萧瑟之中,只有篱笆下的数枝秋菊迎着风寒,倔强地挺立着,散发着清新的芳香。

颔联寥寥两笔就将秋风吹拂中菊花次第绽开的动态勾勒出来,真可谓妙笔“生”花。

颈联巧妙地借用了东晋陶渊明白衣送酒的典故暗示自己如菊的品格和对菊的癖爱。

尾联告诫那些在春光中争奇斗艳的花卉,不要因为自己占有春天而轻薄开在岁暮深秋的菊花。暗寓诗人美好的精神追求、坚贞的品格和清高的情怀。并非凡俗之辈可知,这正是借花喻人、以物托志之笔。

"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出处意思赏析

【作者罗隐简介】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的一位道家学者,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罗隐的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更多罗隐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