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边塞词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05 12:22

范仲淹的边塞词

晚唐五代及北宋初年的词,内容大都是写儿女之情的。虽然士大夫偶有寄托感怀之作,但总还不能脱离花间窠臼。而当时范仲淹的作品,却能突破这个局限。他虽然不是一位写词的专家,作品也只存五六首,但是它的意境广阔,具有大家气象。他开始以唐人边塞诗入词,使词从温(庭筠)、冯(延巳)的宫廷豪门,柳永的都会市场而扩大到边塞的广阔天地。文人词中反映封建时代人民被奴役的痛苦,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的,也始见于范仲淹的作品。他的代表作就是这首描写边塞军中生活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北宋仁宗宝元、庆历年间(1038—1043),据有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和甘肃一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西夏的元昊叛宋,宋朝命范仲淹和韩琦出师抵抗,战事连续了五六年。这首《渔家傲》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范仲淹的边塞词

北宋词坛出现这样感情深厚、气概阔大的小令,是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词风转变的开端,是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先驱。在他以前写边塞词的,《敦煌曲子词》里有《望江南》、《龙沙塞》、《边塞苦》等,都是唐代的民间作品;唐代文人词里也偶有这类作品,如韦应物、戴叔伦的《调笑令》“胡马胡马”、“边草边草”等就是。范仲淹这首词出于作者真实生活的体验,尤其难能可贵,可以说它是唐宋以来边塞词中最突出的一首。

这首词上半首写边塞荒凉景况,首句用一“异”字领起全首,说边地景况不同于内地,为下半首思归情感作伏笔。次句只说“雁去无留意”,实是极言人无留意。后三句十七字,叠用许多名词“角”、“嶂”、“长烟”、“落日”、“孤城”,而只用“连”、“起”、“闭”三个动词作开合起伏,造句精劲,声调也很高亮,写出边塞黄昏一片荒凉的景象。

下半首开头:“家万里”,见归心之切。“浊酒”既不能解愁,破敌之功未成,要归又不可能,两句就有三层意思。“羌管悠悠”句,用声色作点染,使上下文写情的句子更加浓挚。“人不寐”句,先用一个“人”字包括人我两方面,就是将军(我)和征夫(人)两方面,到末句“将军白发征夫泪”七个字才分开来说明,中间着“不寐”两字,使上句的声色和下句的情感紧凑地联系起来。“羌管悠悠”,在不寐中才听得到。清霜满地,在不眠时才见得到。“将军白发”用唐裴度“霜鬓为论兵”诗意。“征夫泪”,由于横被驱役的苦痛。以上都是不寐的心事。这里的“羌管”、“霜”,是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景托情,写情才更深刻。

据宋魏泰《东轩笔录》载:“范希文(仲淹字)守边日,作《渔家傲》数首,皆以‘塞下秋来风景异’为起句,述镇边之苦,欧阳公呼为‘穷塞主词’。”

范仲淹所处的时代,正当北宋与西夏的民族矛盾日趋尖锐。他的《渔家傲》词,反映了将士的边塞生活与苦闷心情,这和他要求政治改革的不能实现,北宋王朝的不自振作,因而长期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欺凌有关。从词史角度看,他的《渔家傲》下开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词风。当时的达官贵人如欧阳修也是词家,但他的词的题材局限在儿女相思的狭隘生活圈子里,所以他看不惯范仲淹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渔家傲》,讥笑它是“穷塞主词”。

夏承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