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农村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05 11:54

辛弃疾的农村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的农村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写了好几首农村词,这首《西江月》是比较突出的一首。它是通过对自然界风光的描写,来表现农村的生活和心情的。黄沙岭在江西上饶之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时,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道中。词里只选用夏夜一晴一雨两个镜头:上片写晴,下片写雨。上片通过三种动物:鹊、蝉、蛙来写晴,是有详略、深浅、 主次之分的。首先以惊鹊写明月,因为明月出来了,枝上的鹊儿见光惊飞,离开枝头。“别枝”在这里作离开枝头解,与苏轼诗“月明惊鹊未安枝”同意,不是“蝉曳残声过别枝”作另外一枝解的“别枝”。次写鸣蝉,半夜还有蝉鸣,可见天气很热,为下片写雨作伏笔,头两种动物都还只是略写、浅写。最后写蛙。“稻花香里说丰年”两句,表现了丰年人们的喜悦心情。看见稻花,闻到稻香,可知年成,但是在稻花香里说好年成的却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因为在人们内心异常高兴时,往往会觉得周围的一切事物也都沾染上人们的喜悦心情,涂上愉快的色彩。蛙与丰年原无必然的联系,现在由于人们沉浸在欢乐之中,所以听到蛙声,感到它似乎也为丰年而欢唱。无知之物尚且如此,曾经付出辛勤劳动的人们,在丰收在望时的兴奋心情,更是可想而知了。作者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比正面写丰收,要生动、深刻得多了。

下片写雨。雨前天空已经起了云,天上只看见七八个星星,那是在云层里透漏出来的,说它只有少数的七八个,是写云层之密,预示了未雨时已有雨意。卢延让诗:“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也是用“七八个星”来写雨前的天象。第二句写雨来。山前忽然飘下“两三点雨”,这是夏天骤雨来临的前奏,不是写春雨。末两句写行人的先焦急后喜悦的心理:他曾记得在那土地庙树林旁边,有一爿茅店,可以避避雨。他急急忙忙地过了溪桥,拐了一个弯,那爿茅店果然在“社林边”出现了。写出行人的喜悦心情,也就是表现作者自己的喜悦心情。

这首词挑选几件小事物,来描写农村风光。既写了景,也写了人。不但真切地描绘出一幅农村夏夜的画面,而且表现了农村的丰收景象和人们的喜悦心情。作者的表现手法生动、灵活,能给人以相当丰富的美的享受。在宋代描写农村的词篇中,它不愧是一首名作。

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看剥莲蓬。

这首词也是描写农村生活。作者那时退隐在江西乡间,这词所反映的当是江西上饶一带农村的风光。上片表现乡村生活的和平与安宁,写老人过着美好晚年生活。下片写村中劳动情况。

首两句:在青草溪边看见一座低小的茅屋。第三句写人:尚未见人,先闻其声。“醉里吴音相媚好”,“醉里”不是说作者自己喝醉了酒,而是听到有人带着醉意用吴音交谈。醉里闲谈,正是写农民们过着安宁的生活。这里“吴音”泛指南方话,江西古时叫“吴头楚尾”,在吴、楚之间,所以江西话也可以叫吴音。他听见这样柔和娴婉娓娓动听的语音,初以为一定是一对青年男女在谈情,但是一看,却感到惊奇:原来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年夫妇!用“相媚好”一词来形容这一对老年夫妇的软媚的“吴音”,更能表现出他们美好生活和心情。这不仅是写人物的心境,主要是写整个农村的平静光景。社会情况通过少数人的语音来描写,是很高妙的手法。在句子安排上,用倒装章法,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出乎意外,才令人惊异;如果顺着次序先写人,后闻声,便不生动了。

上片写老年人,下片则写年轻人。通过这个人家三个儿子的举动,描写出整个农村的劳动生活。大儿、中儿都在劳动,只有最小的一个,什么都不干,在溪头看剥莲蓬。这是说,除了最小的以外,其他一切的人都在劳动,用侧面写法,突出乡村无闲人的光景。“无赖”在这里当“淘气”解,并不是责骂的话。“溪头看剥莲蓬”,把小孩子的年龄特征、贪食好玩的神态都刻画出来。说“最喜小儿无赖”,是用反衬手法来加重语气,譬如我们说:“除了瞎子以外,谁都看见!”“除了聋子以外,谁都听见!”这比直说“无人不看见”、“无人不听见”有力得多。(末了一句,四卷本《稼轩词》及《花庵词选》都作“溪头卧剥莲蓬”。)这也是写小孩子不正经参加劳动。如果理解为下片四句是写全村人包括小孩子在内都参加劳动,那就未免贬低这几句的艺术手法了。

辛稼轩的农村词,大多数作于江西上饶和铅山。当时这一带地区表面上比较安定,辛弃疾在农村词中反映出农村外表上比较安定的一面,没有进一步揭露农村里的阶级矛盾,这是他的作品的缺点。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他之所以把农村描写得这样美好,正是表现他对当时官场恶劣空气的不满。辛弃疾自号“稼轩”,又把自己的几个儿子都取了“禾”旁的名字。他还有好几首怀念陶渊明的词,在一首《水龙吟》中说:“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他把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而归田亩的陶渊明引为异代知己,这都说明辛弃疾在被迫罢官以后表示出来的对官场的厌恶。与官场情形相对比,他增长了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他把这种喜爱农村的思想,通过高度的艺术手法表达在这首《清平乐》中。他的这些反映农村的作品在宋代词坛上是一丛珍贵的花朵。

夏承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