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意献张水部》古诗赏析-朱庆馀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3-01 07:37

闺意献张水部原文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闺意献张水部》古诗赏析-朱庆馀作品

闺意献张水部赏析

【赏析1】

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祖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

这首诗又题为《近试上张水部》。这另一个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明白诗的作意。在谈《东都望幸》一诗时,我们已简略地介绍了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行卷于当代有名人物,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长官--礼部侍郎这样一种风气。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就是这样一位名人。张籍,曾官水部郎中,他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合称韩、张。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公婆。此诗描写的重点,乃是她去拜见之前的心理状态。首句写成婚。洞房,这里指新房。停,停留。停红烛,即让红烛点着,通夜不灭。次句写拜见。由于拜见是一件大事(杜甫在《新婚别》中写一位刚结婚的姑娘,由于第二天一大早丈夫就出发参军去了,来不及由他引着去拜见公婆,因而产生“妾身未分明”的顾虑,可证),所以她一绝早就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行礼。这时,她心里不免有点嘀咕,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也就是,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呢?因此,后半便接写她基于这种心情而产生的言行。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由于是新娘子,当然带点羞涩,而且,这种想法也不好大声说出,让旁人听到,于是这低声一问,便成为极其合情合理的了。这种写法真是精雕细琢,刻画入微。

仅仅作为“闺意”,这首诗已经是非常完整、优美动人的了,然而作者的本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应进士科举,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乃是和女孩儿出嫁一样的终身大事。如果考取了,就有非常广阔的前途,反之,就可能蹭蹬一辈子。这也正如一个女子嫁到人家,如果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她的地位就稳定了,处境就顺当了,否则,日子就很不好过。诗人的比拟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很有典型性。即使今天看来,我们也不能不对他这种一箭双雕的技巧感到惊叹。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在《酬朱庆馀》中,他写道: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由于朱的来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首句写这位姑娘的身份和容貌。她是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这时,她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边采菱边唱着歌。次句写她的心情。她当然知道自己长得美艳,光采照人。但因为爱好的心情过分了,却又沉吟起来(沉吟,本是沉思吟味之意,引申为暗自忖度、思谋)。朱庆馀是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越州多出美女,镜湖则是其地的名胜(杜甫《壮游》:“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鉴湖就是镜湖)。所以张籍将他比为越女,而且出现于镜心。这两句是回答朱诗中的后两句,“新妆”与“画眉”相对,“更沉吟”与“入时无”相对。后半进一步肯定她的才艺出众,说:虽然有许多其他姑娘,身上穿的是齐地(今山东省)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的衣服,可是那并不值得人们的看重,反之,这位采菱姑娘的一串珠喉,才真抵得上一万金哩。这是进一步打消朱庆馀“入时无”的顾虑,所以特别以“时人”与之相对。

这是两首赠答诗,朱赠而张答。诗中赠答,又称献酬,由来已久。远在《诗经》中已有萌芽,建安以还,风气更盛。它与唱和诗不同,唱诗的内容广泛自由,并非针对某人来表达其情志,也并不一定预期有人和它,所以在无人继和的情况之下,就是一般的诗篇了。和诗内容必须与唱诗相关联,立意与原作相同、相近间或相反,但拘束很少。赠诗则针对某一人或数人而发,或怀念,或赞赏,或乞求,或询问,甚至于规劝、讽刺;答诗则要针对赠诗之意表示态度。赠答之诗,一般出自两人之手,甲赠而乙答,丙献而丁酬,但其后也有许多变化,超出这种限制。在下面读到李商隐的作品时,我们将谈到那些复杂的情况。

【赏析2】

稍稍了解一点背景知识的人都知道,描写洞房花烛并非是这首诗的真正用意,干谒方才是它的真正目的。唐代科举考试制的一个附产物就是干谒诗流行。为实现经世致用的抱负,往往需要得达官显贵的赏识、援引、擢拔,唐代的士子们往往投诗文以显示自己的才华,也确有很多士子通过这一行为获得了成功。干谒行为在唐代公开而盛行,著名的诗人王勃、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等都有过干谒诗作,还留下了许多方坛佳话。

这首诗是朱庆馀在临考之前呈给主考官张水部的。张水部就是当时诗坛上大名鼎鼎的张籍。据《全唐诗话》,张籍很欣赏朱庆馀的诗作,对他呈给自己的二十六首诗大加赞赏,常常揣在身上,随时取出赏读。可是大考临近,朱庆馀还是很不放心,写了这首诗小心的询问,它以贴切而得体的比喻,惟妙惟肖刻画了考生在应试前既自负又担心的复杂心理,张籍读后大为欣赏,还专门写了一首七绝《酬朱庆馀》作答:“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将朱庆馀比成明艳的越女,将他的诗比成价值千金的越歌。这首干谒诗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诗人紧紧扣住新婚第二天“拜舅姑”的习俗进行描写。起句写洞房之夜,花烛高照。“停”,唐人口语,点燃。暗示结婚的仪式结束了,新嫁娘却并没有轻松,从时间词“昨夜”“待晓”上看,她的心思已转到第二天将进行的拜见公婆的仪式上。这个仪式对她是非常重要的,在等待的这一时刻,新嫁娘的心理丰富而复杂,既想趁此机会表现一下,获得夫家人的认可,又担心愿望落空,以后的日子不好过。这一复杂心理从“待晓”二字流露出来,等待天明,表明了新嫁娘很早就起来了,也表明了她忐忑不安的焦虑心理。

她起来干什么呢?为拜见公婆做准备--精心的化妆。我国古代特别重视妇女的德行,所谓“妇女四德”,就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容”是妇女的德行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居于第三位。“妇容”即妇女的容貌,有身份人家的妇人,是非常讲究打扮的。这个打扮并不是要非常妖艳,而是要端庄有礼,与身份适宜。妇容也是新嫁娘留给夫家人的第一印象,这第一印象的好坏直接与其德行相关。尽管早早地就起来化妆,新嫁娘心里还是没有把握,是否与夫家的标准相适宜呢?最后只好求助于夫君了:我的眉毛画得好不好,合不合时宜?结合这首诗的干谒性质可知,诗人是话外有意,弦外有音。他用新嫁娘画眉是否合时宜来比喻自己的诗是不是写得合主考官的心意。入仕是仕子们的理想,而在展现自己的其他才能之前,诗文是显示自己才华的重要一环。诗人将自己比成新嫁娘,将考官比成公婆,比喻新颖而贴切,合乎人物的身份,难怪主考官看得心花怒放,和诗相答。

这首诗虽是干谒诗,但是却写得非常符合新婚诗的特点。洞房燃烧的红烛与结婚的场面相符合,等待的心情符合新嫁娘见公婆前的心理,特别是最后低声问夫婿的情景,新娘子娇羞的神情跃然纸上。

(梅红)

更多朱庆馀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