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裴侍御归上都》古诗赏析-张谓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5-01 22:37

送裴侍御归上都原文

送裴侍御归上都

张谓

楚地劳行役,秦城罢鼓鼙。舟移洞庭岸,路出武陵溪。

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离魂将别梦,先已到关西。

《送裴侍御归上都》古诗赏析-张谓作品

送裴侍御归上都赏析

题目中“裴侍御”,名不详。“侍御”,唐代称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为侍御。“上都”,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建东、南、西、北四陪都,称首都长安为上都。诗人在大历年间,曾为潭州刺史,此诗当作于潭州(今长沙)。

这首五言律诗前三联对仗,对仗均属工稳,特别是诗中的专用地名“楚地”对“秦城”,“洞庭”对“武陵”,颇见巧思,无荆楚之地的游历,难出此语。首联中潭州属古楚地,故言及之。旧时因服兵役、劳役或公务而出外跋涉都叫行役。有职务的“裴侍御”要回长安,当然是因公外出。首联对句中的“秦城”,为秦长城,这里泛指长城。“鼓鼙”,古代军中常用的乐器,指大鼓和小鼓。后亦泛指战争。首联对句是指安史之乱已经平定。这一联是说,在代宗宝应二年(763)安史之乱平定后,裴侍御来潭州公干,现在又要回去了。首联强调了天下太平,所以才有了颔联、颈联的一路顺畅、景色优美的画面。

颔联写裴侍御一路所经之地。“武陵溪”,就是陶渊明《桃花源记》写的武陵源,在今天的湖南常德境内。洞庭湖和武陵溪都是潭州到长安的必经之地。一写水路,一写陆路,颇为周到。从潭州到长安,地名很多,作者选择这两个地名,是因为两地风景秀丽,为历代文人向往的地方。动词“移”和“出”,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亦暗示着裴侍御行程的轻快。

颈联“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是后人传诵的名句。这两句为什么招人喜爱呢?一是前后照应。“江月随人影”照应颔联出句的“舟移”,“山花趁马蹄”照应颔联对句的“路出”。二是对仗工稳。后世诗人总结的名词小类相对,即为工对,这里“江月”对“山花”,是偏正词组地理类相对,“人影”对“马蹄”,是偏正词组动物中的形体相对。三是炼字独特。两个动词“随”和“趁”,特别传神。“随”是跟从,读者似乎感觉到洞庭湖水的流动;“趁”是追逐,读者似乎感觉到武陵溪路上山花在风中摇曳。四是逆向思维,也就是把“江月”和“山花”拟人化。一般诗人会写成“人影随江月,马蹄趁山花”,如果不计较平仄,不计较韵脚,这两句诗也还是看得过去的。但是张谓将主语和宾语换了个位置,就显得空灵鲜活,不同常态了。五是在字面之外,读者体会出送人者和被送者的愉快心情。

尾联中“离魂”,指游子的思绪。“将”是带领、携带的意思。“别梦”,离别后思念之梦。“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地区,这里借指长安。尾联所表达的是作者和裴侍御的“恋阙”之情,将送行化实为虚,给读者留下一片想象的空间。

宋代的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这首诗用语平淡,却诗味很浓。笔者以为,“平”不能平的没劲,“淡”不能淡的没味儿。这种绚丽之后的平淡是极其不容易的。

(星汉)

更多张谓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