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官寿安泛汴》原文赏析-张耒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9 18:38

赴官寿安泛汴原文

赴官寿安泛汴

张耒

西来秋兴日萧条,昨夜新霜缉缊袍。

开遍菊花残蕊尽,落余寒水旧痕高。

萧萧官树皆黄叶,处处村旗有浊醪。

老补一官西入洛,幸闻山水颇风骚。

赴官寿安泛汴赏析

这是张耒赴洛阳府就任寿安县尉,途经汴河之作。首句“秋兴萧条”给全篇定下了基调,诗人抚念身世,纵目秋景,有一种萧条冷落之感。秋,本来就是冷生的,而昨夜新霜初降,又陡增了一层寒意。在这霜秋里,菊花已经开罢,连残蕊都已凋零;河床水浅,露出夏日水盛时的高高旧痕。官道两旁,树叶全黄,酒旗格外显眼,处处可见……诗人欣赏着汴河两边的景色,尽管有萧条之感,但萧条中那残菊、黄叶、水痕、酒旗,却又似乎带着诗意。这与诗人矛盾复杂的心情正好合拍,使他得到一种精神慰藉。“老补一官西入洛,幸闻山水颇风骚”,年龄老大,去就任低级官吏,不免有些扫兴,但此去是在洛阳附近,听说那里的山水颇富诗意。诗人目望神驰,从眼前的山水景色想开去,则又有一种向往中的快慰。

诗首尾两联抒写赴官寿安途中的情怀,中间两联写泛汴所见之景。情和景之间的有机配合和联系,对这首诗至关重要。本篇中间两联写景的作用,在于把秋兴萧条的情怀,通过客观景物加以外化,同时在物我交融中,作者又感受和捕捉到一种诗意,由实引向虚,由眼前引向未来,完成了向末联的过渡。如果说首联是破题,中间两联则是用写景接应了破题,并且做到了“抱而不脱,相接相避”。最后引出了富于遐想的末联。结构颇为完整。

作者写这首诗时年岁并不大,但诗中自称“老”,且境象萧疏,情感显得收敛寂寥,这反映出他去就任寿安县尉,并不满意。他所写的行役初霜的情景,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唐代诗人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两首诗有类似之处,但一是对未来充满希望,一则是希冀有好山水供其消磨岁月,情调却有不同。

(余恕诚)

【作者】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楚州淮阴(今江苏淮安市)人。熙宁进士。曾任太常少卿等职。少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兄弟。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亦能词。有《张右史文集》。

更多张耒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