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古诗译文赏析-王绩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7 20:36

野望原文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

①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三城:在成都西部,指当时的松(今四川省松潘县)、维(今四川省理县西)、保(今四川省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万里桥:在成都城南。

②涓埃:丝毫,微末。

【译文】

白雪皑皑的西山护卫着三城重镇,城南清江水上横跨着万里桥。四海之内,兄弟们在战火中天各一方,我孑然一身浪迹天涯,思念亲人不禁涕泪涟涟。迟暮年岁,人已衰老,疾病多缠身。未有丝毫劳绩报答圣明朝廷,我羞愧难当。骑马行至郊外极目远望,世事日益萧条,令人悲伤怅惘。

《野望》古诗译文赏析-王绩作品

野望赏析

【赏析1】

这首诗是诗人从梓州回成都时所作。

诗人跨马出郊野望,眼见一派清旖景色,内心却潜藏无限伤感。兄弟天各一方,战乱烽火不停,自己年老多病,不能实现报国理想。忧国伤时的感情深切感人。此诗表现出诗人的满腔爱国情怀,语言凝炼,感情深沉。

此为上元二年(761)在成都草堂作。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跨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形象的生动刻画。诗人忧国忧民、忆弟、自哀的真挚情思,洋溢于诗行中,使诗作散发出浓烈的艺术感染力。

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在成都西,因主峰终年积雪,故以“白雪”形容。“三城”,松、维、保三州(在今四川松潘、理县一带),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南浦”,南郊外水滨。“清江”,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

中间四句是野望时生发的有关家国和个人的感怆。

三、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是全篇最能打动读者的诗行。“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从他入蜀,余均悬隔异地。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诗人把他的情怀,尽量倾吐出来,给人以很真实的印象。

五、六句又由“天涯”“一身”推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遗憾和愧疚。“供”,付托。“涓埃”,滴水、微尘,即言毫末之微。杜甫时年五十,故云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托给“多病”之身,但“未有”微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的夙愿,却始终没有停歇,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而把他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的心愿,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这是每一个杜诗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共同感受的。不能因为出现了“圣朝”之类字面,便简单地判定它是诗人“愚忠”表现。实际上他是把李唐王朝当作“封建国家”的同义语的。

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人事”,人世间的事。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这是结句用意所在。杜甫这种预感,终于在两年后,即广德元年(763),为吐蕃攻陷三城的严峻现实所证实。他在著名组律《西山三首》中,就深刻地表达了他那时的观感。

杜甫是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的。“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远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战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的意想。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缘由,也是杜甫“野望”诗中带实质性的内容。

杜甫“跨马出郊”,“极目”四“望”,本意是为了排遣郁闷。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他特别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杜甫的爱国意识,跳动诗行,撞击着读者心灵的窗扉。

此诗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进入向内审视。尾联才点明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在艺术结构上,颇有控纵自如之妙。这种把向外观察和向内审视紧紧结合的艺术经验,对今天的读者仍然有借鉴的意义。

(陶道恕)

《野望》古诗译文赏析-王绩作品

【赏析2】

本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年),诗人居住在成都浣花草堂期间。全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思想感情。全诗意境壮阔深广,基调沉郁悲凉。

首联写诗人跃马出郊时所见之景,以及诗人由野望之景触发的家国和个人的情思。颔联由战乱引出诗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之情,真情实感令人为之动容。其中“风尘”指安史之乱造成的战乱局面。正是由于这“风尘”,诗人与诸弟远隔天涯而不能相见。想到此,诗人不禁“涕泪”满面。颈联由“天涯”、“一身”引出诗人残年“多病”的凄惨状况,以及“未有涓埃答圣朝”的愧疚之意。当时诗人已年过半百,故言已入“迟暮”之年。想到自身的状况,诗人不禁叹息着说:“我现在只好将暮年交付与多病之身了,可惜没有一丝一毫的功劳可以报答圣朝啊!”悲哀、无奈之情,溢于言表。颔联和颈联分别用了对偶的句式,写出了诗人忧家、忧国的心情和渴望报效朝廷的忠心。尾联点出“野望”的方式,并抒发了诗人深沉的忧思。当时西山三城重兵防戍,蜀地百姓的赋役负担尤为繁重。面对这种情况,忧国忧民的诗人产生了民不堪命、国势日衰的担忧。正是由于诗人“跨马出郊”,“极目”远望,才看到了近处的“南浦清江万里桥”,同时也看到了远处的“西山白雪三城戍”。而“三城戍”又使诗人想到了如今的战乱烽火,“万里桥”则使诗人萌生了出蜀的念头。结语二句既点明了诗人忧家、忧国的原因,同时也深化了全诗的主题。

纵观全诗,诗人从草堂“跨马”,外出郊游,本是为了遣愁解闷,但所见之景却引发了他对弟兄离别、自身飘零和国家局势的种种反思。片刻间,怀念同胞、伤感疾病、报效国家、担忧时局等情感,一下子涌上了诗人的心头,使他愁肠百结,忧心万分。从这首诗中,我们也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杜甫终生不渝的“忧国忧民”之情。

《野望》古诗译文赏析-王绩作品

更多王绩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