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原文赏析-汪藻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7 15:06

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原文

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

汪藻

草草官军渡,悠悠敌骑旋。

方尝勾践胆,已补女娲天。

诸将争阴拱,苍生忍倒悬。

乾坤满群盗,何日是归年!

【注释】

阴拱:《汉书·英布列传》载随何语淮南王曰:“今抚万人之众,无一人渡淮者,阴拱而观其孰胜,夫托国于人者固若是乎?”

倒悬:《孟子·公孙丑下》:“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赏析

己酉是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那年冬十月,金兵大举南下,一自蕲(今湖北蕲春)、黄(今湖北黄冈)入江西,一自滁(今安徽滁县)、和(今安徽和县)入江东。江北守军纷纷向江南退却,江南诸郡守将望风或降或逃,致使金兵渡江,长驱直入。入江西者,轻易攻下江西诸郡,移兵趋湖南;入江东者,十一月攻占建康(今江苏南京),十二月攻常州(今属江苏),继而破江东诸郡,挥戈直抵越中,高宗赵构乘舟沿海南奔。“靖康之乱”后,好不容易才建立起的南宋政权,顿时岌岌可危,江南人民遭受空前劫难。是时汪藻在朝供职,写下了这首忧国伤时的诗篇。

诗人开篇即从宋金双方着笔,绘出令人忧心的时局:宋军退却江南,金兵跟踪南下,“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的长江,也被金人的铁骑踏破。“草草”二字,状宋军南逃的匆忙慌乱之态,“悠悠”二字,绘金兵饮马长江、趾高气扬之状。二者对比,使人触目惊心,同时又寄寓作者对宋军软弱无能的强烈不满。此联以对起,在语言上也给人以沉着凝重之感。

次联也不像通常的律诗格局那样顺承首联,而是用逆挽之笔,写出靖康乱后和己酉乱前所出现的令人欣慰的局势。“方尝”句用越王勾践故事:勾践食必尝胆,立志报仇复国,终能灭吴兴越(见《史记·勾践世家》等);“已补”句用女娲故事:女娲氏见天倾东南,于是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见《淮南子·览冥篇》等)。意思是说,靖康乱后,历几年艰辛,终于挽回了国家灭亡的命运,在东南建立起南宋政权。联系上联,不难体味出作者言外所含茹的感慨之深沉:国运的复兴是多么不易,可是金兵南渡,不仅雪耻无望,连偏安亦复不可得,实令人痛心疾首。若颠倒一二联的位置,便觉势弱气缓。

第三联出句遥接首句,由江北“官军”而及江南“诸将”;对句接次联,由国而及民;两句之间又有着直接的逻辑联系。“阴拱”,敛手曰拱,阴拱即暗自敛手,喻诸将袖手旁观,只知拥兵自重,全不顾朝廷安危。建炎四年二月,汪藻曾以翰林学士身份上言,指斥建康、京口(今江苏镇江)、九江(今属江西)诸镇守将,在金兵南渡之时,或“为逃遁之计”,或“拥兵相望”,致使建康失守,国难日深(见《宋史纪事本末》卷六十四)。诸将举措如此,国人无望,只有强忍难堪的痛苦。一个“争”字,一个“忍”字,客观的描述(诸将拥兵自重的丑态和人民遭受的痛苦)与主观的感情(强烈谴责和深刻同情)并出,堪称警句。

尾联呼应第二句。汪藻作此诗时随高宗逃亡于东南沿海。既然江北、江南、江西、江东遍是金兵,返朝也就遥遥无期。“何日是归年”,用杜甫《绝句二首》成句,双绾家国之痛。

汪藻早年受江西诗派的影响较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说“其诗则得于徐俯,俯得之其舅黄庭坚”,是有据的,尽管他后来转学苏轼,然而江西诗派的影响总在,不同的只是,江西诗派大多数诗人学杜仅得其皮相,而汪藻却能时得其神髓。这首诗从情调到风格,俱逼肖杜诗,便是一例。

(张金海)

【作者】

汪藻:(1079—1154)字彦章,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崇宁进士。调婺州观察推官,历迁著作佐郎。高宗时任翰林学士。其诗初学江西派,后学苏轼。擅四六文。有《浮溪集》,原本久佚,清人自《永乐大典》辑出。

更多汪藻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