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古诗赏析-沈佺期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6 18:52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原文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沈佺期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古诗赏析-沈佺期作品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赏析

唐中宗神龙(705—707)初,沈佺期和杜审言均因交结张易之兄弟而遭到流贬。沈被流贬到驩州(治所在九德县,即今越南义安省荣市),杜被流贬到峰州(辖境相当于今越南富寿省东南部和河西省西北部)。这首诗是作者赴贬地途中行经大庾岭时写的,因杜审言未同行,所以题为“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起首一句即切题“过岭”。“岭头”,即大庾岭上。在唐代,这里是南疆北界的分水岭。岭南在当时属于尚未开发的荒僻之地,岭南岭北,便有天壤之别。凡是贬往岭南的人,行路至此,无不黯然神伤。诗人也是遭受贬谪的人,自然也不例外地要产生大庾岭头分隔天南地北的茫然之情。紧接着,诗人用“去国离家”四字,直接点出置身大庾岭头时的家国之思。唯其有“去国离家”之思,所以,这“见白云”就包含着常人难以体味出的身世失落之感。诗人所见的悠悠白云,既象征着诗人漂泊无依的处境,也有“见白云”而生乡思的复杂心情。

颔联承“去国离家”,上句抒写对京洛风光的眷恋,下句言置身大庾岭头时百感交集的情怀。“洛浦”,即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风光”,即风物。武则天执政时期,诗人经常侍奉武后及其臣僚们于洛阳。作为唐王朝的东都,洛阳的风物之盛,自然是诗人亲历目睹过的。如今,诗人站在大庾岭上,行将踏上瘴气弥漫的南国之地,怎能不流露出对洛浦风光无限向往的心情呢?对于亲身经历过的洛浦风光,诗人用“何所似”三字发出由衷的赞叹;对于行将踏上的“瘴疠”之地,诗人用“不堪闻”三字倾吐内心的战栗。

颈联抒发内心的怅惘之情,笔法一虚一实。“南浮涨海”是诗人设想中的、但又是必须身临其境的艰险旅途。诗人到贬地驩州去,必须经过波涛汹涌的大海。这对于长期生活在京华的诗人来说,简直是无法超越的畏途。在这种心境支配下,诗人久久伫立岭头,翘首北望衡阳,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像随春北归的大雁那样,飞回北方去。不论是设想中的畏途,还是北望时的感慨,均给人以前程未卜、身不由己的幽怨。

尾联点出致杜审言之意。“两地”,指驩州与峰州。两人同贬于岭南,但却江山阻隔,相距万里,在行经大庾岭头时,诗人对挚友流露出深切的思念之情。虽然相距遥遥,无法会面,但是,诗人却寄希望于未来:重谒圣明君时,我们再相逢。

这首诗,可以说是一首赠友诗。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赠友诗。赠诗者与被赠者都是流往岭南的贬谪之人。因此,诗中没有出于客套而必须写出的劝慰之词。诗人完全从自己一方命意,而不涉及对方,但他所抒发的情怀又与被赠之人息息相通。这就是诗题中为什么要用“遥同”二字的原因所在。

(杨恩成)

更多沈佺期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