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笔驿》古诗译文赏析-李商隐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7 08:09

筹笔驿原文

筹笔驿

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注释】

①简书:军令。储胥:营外的木栅。

②走传车:指邓艾攻破成都,刘禅投降,被送往洛阳。传车,指驿车。

③忝:惭愧。

【译文】

猿鸟至今害怕诸葛亮执法如山的军令而不敢靠近筹笔驿,它风云般神奇的力量,还在守护着森严的军营。纵然丞相英明无比,神机妙算,但是昏庸的蜀后主最终还是成了魏军的俘虏。你的才华超凡盖世,完全比得上管仲、乐毅,无奈关、张命归黄泉,你也无可奈何。从前我路过成都,看到你庄严的形象,敬畏之余写下篇篇诗赋,心中无限感慨、无限悲愤。

《筹笔驿》古诗译文赏析-李商隐作品

筹笔驿赏析

【赏析1】

这是一首吊古诗,抒发了诗人来到筹笔驿的感受。开端两句写作者见到诸葛亮军垒遗迹肃然起敬的感觉:好像至今附近的动物还畏惧诸葛亮军令的威严,风云也爱护他的旧营垒使它能保存至今。颔联叹息诸葛亮虽然尽力筹划,但终不能使蜀汉免于败亡,留下了千古遗憾。颈联歌颂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诸葛亮确实是具管仲、乐毅之才的,但当诸葛亮伐魏时,关、张已死,缺少了得力的大将,致使事业不成,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尾联写当年李商隐经过武侯庙时吟罢那首《梁父吟》,悲恨无穷,与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同一感慨。全诗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对其功败垂成深表惋惜。

《筹笔驿》古诗译文赏析-李商隐作品

【赏析2】

怀古咏史律诗在义山集中为一大宗,以议论为主,多用虚词盘旋转折,是他这类诗显著的两个特征,此首亦复如是。

“筹笔驿”,即今之广元,是蜀汉的北大门,为川陕要道,诸葛亮北伐必经重镇。大中九年(855)冬,李商隐随梓州刺史柳仲郢还朝,途经此地,触地生感,故有是作。

论者谓此诗把抒情、议论、叙事、写景融为一体,而议论成分更见突出,故谓首联为即景描写,颔联为叙事。其实此诗全出之议论,因为首联的“猿鸟”“风云”,均出之想象,即令孔明当年暂且驻兵于此,亦不过是半虚半实,何况“犹疑”“长为”用在事后,即以今论古的口气,所以这两句充其量可称为描写性的议论;颔联带有叙事性,然两句冠以虚词“徒令”“终见”,带有明显议论语气,故此二句属于叙事性的议论句。换句话说,其重点不在于叙述事之原委经过,主要是对过程所得结果的评判。颈联则属于纯粹性的裁断,即纯议论。末尾两句,叙述过去至武侯祠的经历,带有抒情意味,然归结到“恨有馀”,故可谓之叙述与抒情性结合的议论。由此可见,此诗虽以议论为主体,但议论的方式则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前人有谓此诗“直是一篇史论”。

尽管方法存在多样性,然而议论毕竟过多,就难以避免说理的枯燥。所以,此诗特别注意语气意脉,形成语意张弛顿挫,以抑扬起伏加强感情的发抒,从而与议论结合起来,以避免表达的单纯与枯燥。前人就此篇结构顿挫论析至为细密翔实,然忽视此诗首联两句的意脉,只觉得发端突兀,凌空而起,但忽视了两句间次序先后。如果按顺序看,首句的“犹疑”,就来得没来由,失去根基。此两句从题目看,是由触地而及人;从逻辑与情感关系看,属于倒装句,由于风云长护,所以猿鸟犹疑。而一旦倒戟而入,就显得更加生气凛凛,威武犹存,故为果前因后的倒装,以加强劲健警耸之势。此为欲扬先扬,或谓之扬而又扬。以下除了第三句扣住“筹笔”,其余均推宕起来,如此局势才能开张。“上将挥神笔”为扬,然前置以“徒令”,则是欲扬而先抑;“终见”为抑,“降王走传车”又一抑。两句总体上先扬后抑,顿挫起伏,这是义山宗法老杜最紧要处;但是出句扬中有抑,对句抑中再抑,如此深婉曲折,则是义山审美独特个性的执意追求,不满足于停留一次性顿挫的层面上,出现了多层次顿挫,或顿或挫,还包含了起伏中还有起伏。而这两句与首两句,又构成了一大顿挫。颔联的出句为扬,“真不忝”与“管乐有才”,扬后又扬;对句“关张无命”一跌。“欲何如”,当然就孔明而言,回天而不能,这又是一跌,此属挫后又挫。而这两句又是一次大的起伏,它与上两句则呈现出顺流直下,绝无挽回之势。尾联上句言过去经过锦官城的武侯祠,就引起过遗憾怅然,曾经作诗(即《武侯庙古柏》),表抒过“玉垒经纶远,金刀历数终”,“金刀”即刘蜀政权,就有馀恨无尽之慨,而今又逢孔明驻营之地,心中的慨然,那就难以言传了。此为虚结,以前衬今,属于虚晃一枪的写法,也就给读者留下空白自己去体味,去追索,当然是带有艺术性的结煞!

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曾说此诗:“议论固高,尤当观其抑扬顿挫处,使人一唱三叹,转有馀味。”也就是凭着抑扬顿挫组织句子,以及句与句、上下联之关系,才使议论写得曲折有诗的意味。清代刘熙载在《艺概·经义概》中,把顿挫分成四种形态: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扬而又扬,抑而又扬。以此观义山这诗就可知道其间的变化之多了!

另外,此诗的顿挫形式多样化与曲折多层次的特点,主要依赖虚词转接盘折,以及与实词词组的配合上。前六句每句都有虚词,而顿挫也主要体现在这六句。首两句倒装主要依靠置于句腰的“犹疑”与“长为”来逆折,这是凭虚词颠倒句序。次两句冠以句首,先明示一大感慨;而五与六两句的“真不”与“欲如何”,则置于句中与句尾,参差交错,又与前四句的虚词位置有变化区别。仅就此变化之一端,足可见义山律诗的精密。

然而虚词一多,运意与感情固然增加了精密与细致,但容易使句子失去坚实挺劲,而义山此诗其所以无此流弊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他的虚词在表意上似乎格外附加了一层坚实性,好像也具备了实词的功能。这主要是他的虚词都在表意,都带明显的转折的特征,虽虚而意明,故滋生了这种特性。其次,对偶的精工密切,所以虚词也连带显得切实而不虚。如“挥神笔”是如何的指挥有方,而又料敌如神,然而“走传车”,又是那样的坍塌之速。其中“挥”与“走”的对偶,就给人多少遗憾与惋惜。而前者又与“管乐有才真不忝”顶接有力,而“关张”又与“管乐”又对偶练达晓明。“真不忝”的“忝”,是惭愧意,然似实犹虚,而对偶的又是“欲如何”,这样的对偶,真有些神而化之,运用从心,难其所能了。

首联次句的“储胥”,用的是汉代扬雄《长杨赋》:“木雍枪累,以为储胥。”唐颜师古注说:“木拥栅其外,又以竹枪累为外储(胥)。”词很生僻,注家就感到吃力。用在赋中,倒还罢了,而用在诗里,就实不必要了。此仅满足句尾的押韵,就顾不上刺眼了。

(魏耕原)

《筹笔驿》古诗译文赏析-李商隐作品

【赏析3】

本诗为诗人途经筹笔驿而作的咏怀古迹诗。在诗中,诗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并为他未能实现统一中国的志愿而深感遗憾,同时对懦弱昏庸、终于投降魏国的后主刘禅加以贬斥。本诗同多数凭吊诸葛亮的作品一样,颂其威名,钦其才智,同时借以寄托遗恨,抒发感慨。不过本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其独到之处。筹笔驿,在今四川省广元县北,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师伐魏,曾驻此筹划军机。

本诗写诸葛亮之文治武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称颂,而是突出了一个“恨”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诗人运用了抑扬交错的手法,使诗显得婉转有致。首联以猿鸟畏其军令,风云护其城池,极言诸葛亮之威,这是“扬”;颔联却说诸葛亮徒有满腹韬略,蜀后主刘禅还是投降魏国,被押往洛阳,蜀汉灭亡,这是“抑”;颈联先写诸葛亮的才华不输管仲乐毅,这是“扬”;再写关羽、张飞死于非命,使他失去羽翼,这又是“抑”。抑扬交错,看似矛盾,实际上文意是紧密联系、毫无破绽的。尾联写诗人曾到武侯祠凭吊,吟咏诸葛亮之《梁父吟》,始终觉得恨意难消。诗人遥想诸葛亮一生,凭借他的才智,出师就应告捷,可是没有良将辅佐,结果他“出师未捷身先死”,这是一恨;蜀国一统天下,是诸葛亮的理想,谁知蜀主刘禅昏庸,最终丧国投敌,这又是一恨。诗人的这些描述,看似是议论,实际上是在抒情,而所有的情感最终都可以归结到“恨有余”三字上。所谓“恨”,既是诸葛亮的“遗恨”,也是诗人的“遗恨”。

诗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以精炼的笔墨描绘诸葛亮的长于治军,展示出他作为一个历史上著名军事家的形象特征。首联出句说,猿鸟都还畏惧诸葛亮的军令,说明蜀军的军威长存;对句说,风云还在护卫诸葛亮的营垒,说明蜀军仍有神助。这里没有直接刻画诸葛亮,只是通过拟人化了的猿鸟风云的状态来突出诸葛亮的善于治军。此外,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刘禅和关张这两类不同典型的人物与诸葛亮的形象构成鲜明对比。由于刘禅的昏庸,使诸葛亮一生的谋划付之东流;关羽违反了诸葛亮抗魏的策略,而使蜀汉兵挫地削,招致自己和张飞的亡身之祸。通过这些对比,更彰显出诸葛亮政治才能的卓越。

本诗融抒情、写景、叙事、议论为一体,感人至深。

更多李商隐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