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万之京》古诗译文赏析-李颀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7 02:22

送魏万之京原文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

①关城:指潼关。御苑:皇帝的园林,借指京城。

②蹉跎:枉度。

【译文】

昨晚你在微霜中渡过黄河。我远远听见,游子唱离别歌。忧烦中不忍倾听大雁的叫声。云山雾罩路茫茫,行程中游子更迷惘。潼关城内树色变,寒冬时令已经逼近。秋夜的京城园林,捣衣砧声不绝。不要把长安当做行乐处,否则你会蹉跎岁月,后悔莫及。

《送魏万之京》古诗译文赏析-李颀作品

送魏万之京赏析

【赏析1】

这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诗中将悲秋与客愁融为一体,颇有意境,又遥想长安秋夜景色,叮嘱魏万莫把岁月蹉跎。全诗情韵缠绵,格律严谨,为后代诗人所赞美。

《送魏万之京》古诗译文赏析-李颀作品

【赏析2】

魏万一名颢,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曾是李白的崇拜者和追随者。此诗送其上京,当在其未得第前。

首二句中“离歌”即“骊歌”,亦即古逸诗《骊驹》,辞曰:“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抒写的是离人踌躇上路、依依惜别之情。诗说“朝闻游子唱离歌”,唤起的正是对这首古逸诗歌词的记忆。次句“初渡河”主语模糊,到底是游子呢,还是微霜?看来是微霜,这种拟人的写法本于唐杜审言“梅柳渡江春”(《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先说今朝之别,再回忆昨夜之霜,饱含对游子冲寒上路的关切。

次二句想象途中情景,注意这两句是互文修辞,本来长空雁叫、云山迢遥都易使人生愁,更何况游子刚刚离开了热土和亲人!“不堪”与“况”字勾勒好极。秋雁是一个积淀了惜别思乡意蕴的传统意象(曹丕《燕歌行》“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云山则含有羁旅况味(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两者引起的定向联想都是思家恋旧。

五、六句就说到目的地--长安,意思却与上文承接:等你到达长安,天气当会更冷,城中居民怕都在捣练制作寒衣了吧。“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二句,明杨升庵谓出自杜审言“始出凤凰池(中书省),京师阳春晚”(《送和西蕃使》),云“盖言繁华之地,流景易迈”,极有见地。于是末二句从而勉励之,“轻轻赴题,不作豪情重语”(清方东树《昭昧詹言》),而拳拳长者之心,溢于言表。

全诗在诗歌意象的使用上视听兼收,“离歌”“鸿雁”“砧声”是听觉形象,“微霜”“云山”“曙色”是视觉形象,按照闻--见,闻--见,见--闻的次第反复交叉写来,形成节奏,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其次是朝--暮,曙--晚四字的重复出现,自有妙用,强调暗示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为末句“空令岁月易蹉跎”张本。

此诗内容和平闲雅,声律响亮,而且多勾勒、照应字面,“朝闻”--“昨夜”,“不堪”--“况是”,“曙色”--“向晚”,“莫见”--“空令”,使人感到一气贯注,乃行古诗章法于近体,所以其风格不是凝重,而是流丽,和崔颢《黄鹤楼》诗同致。

(周啸天)

《送魏万之京》古诗译文赏析-李颀作品

【赏析3】

这是一首抒发离情的赠别诗。魏万又名魏颢,曾求仙访道,隐居于王屋山。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魏万因仰慕李白,南下到吴、越等地寻访,最终得以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行程超过三千里。李白很欣赏魏万,授权他将自己的诗作结集,临别还为他作了一首长诗《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魏万应是李颀的晚辈,不过从本诗来看,两人似是极为相投的忘年之交。李颀晚年闲居颍阳,经常赴洛阳,本诗很可能作于洛阳。

诗的首联使用倒叙的手法,先以“朝闻游子唱离歌”一句点出魏万在清晨离去,接着用“昨夜微霜初渡河”描述昨夜之景。“初渡河”一语将霜拟人化,也写出了深秋季节萧瑟肃杀的气氛。

颔联紧承首联,“鸿雁不堪愁里听”以一个“愁”字,直言离情,点染气氛。大雁秋天南飞春日北归,行踪不定,好比游子。凄厉的雁鸣充斥天际,使人感到惆怅凄凉,落魄困窘的人听到,就更难免黯然神伤了。“云山况是客中过”一句,“况是”照应上句“不堪”一词,情真意切。“云山”本是令人期待的景象,可是忧愁失意的人坐对云山,只能产生前途未卜、身世飘零的伤感。诗人在此以感同身受的心情书写出了他乡游子的寂寥和无奈。另外,诗人先写物象鸿雁、云山,再写愁里听、客中过等所闻所见。这种因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写法,容易引起共鸣。

颈联两句“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诗人又想象了魏万进京途中所见之景:从洛阳西去会路过函谷关和潼关,时值深秋,草木凋零,天气渐寒。本来是寒意令树变了颜色,但寒意不可见而树色可观,于是诗人说是树色把寒意带来。看见树色改变本能断定寒意袭来,所以诗人的说法既新奇又合乎常理。一个“催”字,将树木拟人化,赋树木以人情,十分形象,更见诗人推敲之功。李白诗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可见傍晚之砧声是长安的特色之一。但是,长安有无数景观,城垣雄伟,宫城壮观,诗人为何不列举这样的景色,而写了貌似不太起眼的“御苑砧声”呢?因为此起彼伏的捣衣声在古诗的意象中一直代表着愁绪与萧瑟。诗人一生多次赴长安,曾在那里“倾财破产”,历尽坎坷。因此,辉煌的帝都对于他来说,想必是充满了辛酸的回忆,所以他在此选取了“御苑砧声”这一象征离情与凄凉等等情思的意象入诗。诗人内心之感慨,不言而喻。同时,“关城树色”与“御苑砧声”,虽是想象、回忆中的形象,但因联系了气候、时序等客观环境而显得非常生动自然。另外,“催寒近”与“向晚多”六字对仗,暗含光阴似箭、青春易逝之意,也顺势引出了下文。

尾联“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完全是长辈的语气。诗人用“行乐处”三字代指长安,与上文的“御苑砧声”呼应,虚实结合,给魏万以亲切诚恳的叮咛:千万不要把长安看做行乐之处,切莫虚度光阴,白白浪费大好时光,应珍惜时间、奋发向上,成就一番事业。诗人谆谆善诱、语重心长,表达了对魏万的真挚感情,虽然流露出一种凄凉、低沉的情绪,但却动人心弦、催人奋进。

本诗向来以精于炼字闻名,同时,诗人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也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因此使本诗成为千古名篇。

更多李颀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