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秦川》古诗赏析-李颀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7 02:20

望秦川原文

望秦川

李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望秦川》古诗赏析-李颀作品

望秦川赏析

秦川,指关中平原,即渭水流域,沃野千里,古属秦,故称秦川。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歌描写了秦川一带秋日早晨的景色,景象宏大,气势壮阔。结尾含蓄地抒发了作者仕途失意,独自还乡的凄凉之感。

关于这首诗,清人顾安在《唐律消夏录》中有评论道:“帝都名利之场,忽有一人清晨闲坐,日出、山河、城阙以至万户、五陵呆看半日,无所事事。况时当摇落,霜露凄其,归与归与,又何待也。妙在自己不得意全不提起,只将光景淡淡写去,恰恰尽情说出,觉襄阳(孟浩然)《留别摩诘(王维)》诗甚是小样。中四句全是眼前闲景,却全是胸中妙意。中、晚人专要写景,能有此妙意否?”这个评论是说,这首《望秦川》不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而是写景咏怀诗。诗歌写景是要有所寄托,把自己的意思含蓄地包含在景物之中,也就是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他批评中晚唐人为写景而写景,境界狭小,就难得有这首诗这样的妙处。应该说,这个评论是很有见地的。

我们看,前六句从“望”字着眼,整个秦川景象开阔辽远,又时当清晨日出,朝霞染红了东面的山峰。远远近近的天空非常晴朗,略无纤尘,一片明净;而京城长安的宫阙也显得清清楚楚,曲折绵延,看上去重重叠叠。“净”字、“重”字,用得恰到好处,简练传神,生动地表现了帝都山川的宏阔壮穆气象,似乎令人赏心悦目。但是,接下来两句“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就隐约地流露出了“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战国楚宋玉《九辩》)的凄怆感,连带着前面四句所写的景物,也带上了秋色。这两句是前人称道的佳句,清人叶矫然说:“李文房‘草色平湖绿,松声小雪寒’,曹能始‘明月有佳色,秋钟多远声’,足以当之。近见周元亮‘秋心增半夜,雨气满孤灯’之句,工妙似之,然终不若李颀‘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之自然可贵也。”(《龙性堂诗话》)这两句的确写得“自然可贵”,非同一般。不仅对仗工整,前一句从听觉着墨,表现整个原野上秋风吹动千家万户的绿竹,发出宏大而又萧飒的声音,景色与声响浑然一体,气势撼人。清人何焯说:“‘万户竹’生新,用千亩即死对也。”(《唐三体诗评》)若用“千亩”,只写了旷荡的田野,死寂而无生气,而“万户竹”中有人的灵气,则生动鲜活多了,诗人在遣词用字方面,真是精细入微。后一句则从视觉着墨,写了长安城北“五陵”的松树(“五陵”是指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古代帝王陵寝多种松树,五陵一带的松树高大茂密,连成一片,苍苍然绵亘天际。而这些松树现在好像都改变了原先的苍翠,有了苍老的颜色,仿佛在秋风中瑟缩。这是用了拟人化的艺术手法,赋予松树以人的感觉,形象而生动。这前后两句,可谓声情并茂,情景交融,十分警策,真是难得的佳句。

经过前面的景物描写,最后自然落脚到了全诗的关键处:“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客是作者自指。“归欤”是回家之意,用了《论语•公冶长》的典故:“子在陈,曰:‘归欤,归欤!’”孔子在陈地被困,无法行道,于是叹息说:“回去吧,回去吧!”“凄其”是寒冷、感伤之意,语本《诗经•邶邶风•绿衣》:“凄其以风。”我们把这些联系起来看,再加上诗人的身世,他在年纪不小后才中进士,只任过新乡县尉那样的小官,而且难以升迁,诗人郁郁不得志,所以当此“霜露浓”的时候,也不禁有“归欤”之叹了。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一切,整个诗歌是在吟咏自己的归隐之叹,以及凄凉悲伤的感触,然而这一切,又“全不提起,只将光景淡淡写去”,把个人的隐衷蕴含在客观的描写中,只能让人味而得之。这就使得全诗形象鲜明,景象雄浑,感情深沉凝重,成就了这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管遗瑞)

【相关阅读】

更多李颀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