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道中晚步》原文赏析-李弥逊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7 01:23

云门道中晚步原文

云门道中晚步

李弥逊

层林叠巘暗东西,山转岗回路更迷。

望与游云奔落日,步随流水赴前溪。

樵归野烧孤烟尽,牛卧春犁小麦低。

独绕辋川图画里,醉扶白叟杖青藜。

云门道中晚步赏析

这是作者寓居山阴(今浙江绍兴)期间写的一首山水田园诗。题内“云门”,是山阴县南若耶溪上一座山名。若耶溪长数十里,溪上有六座寺庙,云门寺为其冠。云门道上,是山阴风景佳胜之处。

首联总写云门道中所见,点明题中“晚步”。一路上,到处是密密层层的树林和重重叠叠的山峦。由于山多林密,到了傍晚时分,从东到西,望去一片幽暗微茫;加以山岗回绕,道路曲折,更增添了游人的迷茫之感。“山转岗回”,正点“晚步”,“路更迷”与上句“暗东西”,暗藏“晚”字。这一联将云门道中山林幽深的概貌和作者的活动情形大致写出,以下两联便转入具体的描叙。

“望与游云奔落日,步随流水赴前溪。”这一联从主体活动的角度着笔,出句与对句以“望”与“步”分别领起。傍晚的游云,向着苍茫的落日奔驰屯集,诗人的目光,也随着游云奔驰的方向,一直投向正在西沉的落日;清澈的流水,正潺潺流淌,诗人的脚步,也紧随流水的方向直到前溪。这一联不但句法新颖工巧,意思也比较新鲜。它不但含有“目力所及比脚力所及来得阔远”(钱锺书《宋诗选注》)这样一层前人诗中很少表现过的意蕴,而且显示了诗人引领遥望苍茫落日的身影与由此引起的阔远襟怀,透露了诗人随潺潺流水曲折前行的欢快轻松情绪。是写景、抒情、纪行紧密结合,辞意新颖不落俗套的佳句。

颈联“樵归野烧孤烟尽,牛卧春犁小麦低”,侧重从客观景物的角度着笔。上句写望中远山景色:傍晚时分,樵夫砍柴归来,远山上的野火渐渐熄灭,最后一缕孤烟也冉冉散尽了。下句写近处田野景色:薄暮时分,困乏的耕牛偃卧在犁边,田里的小麦还显得很低(透露出季节正当早春)。这一联将农事活动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有远景,有近景,有动景,有静景,写景既紧扣“晚”步特点,又传出一种静谧安详的气氛。造语也清新可喜。

“独绕辋川图画里,醉扶白叟杖青藜。”尾联总收。“辋川”在陕西蓝田县,唐代诗人宋之问、王维在那里置有别业,风景极为优美。王维有《辋川集》二十首,分咏辋川景物,并画过《辋川图》。这里把云门道中的风景比作辋川画图,说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叟喝醉了酒,正扶着一根青藜杖,独自绕着这优美得如同辋川图画的云门道中漫步。“辋川图画”,是对云门道中风景的总概括,也是诗人的总感受。在这个总背景上,织进了图画中的主体人物———“醉扶白叟杖青藜”。末联笔意之妙,不仅在于把诗人自己织进了这幅山阴版的“辋川图画里”,使自己成为与这幅天然图画融为一体的画中人,而且还在于出现了一个画外的自我。诗人仿佛具有分身术,跑到画外欣赏起这幅有自己在内的《云门道中晚步图》了。这种笔意,显然和山水画的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山水画鉴赏活动的发展很有关系。这说明,到宋代,不但诗与画的结合更加密切,而且将绘画鉴赏也融进了诗歌创作。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主角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中”的太守,也就是作者自己。但他却特意用一种虚拟的第三人称写法来描叙,造成了作者在画外欣赏《醉翁游宴图》的艺术效果。在这一点上,本篇的构思与其有相似之处。这首诗描绘晚步所见景物,笔法本是主实的;有此一结,化实为虚,不但笔法有了变化,诗境也添了空灵的意味。

(刘学锴)

【作者】

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自号筠溪翁,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有《筠溪集》。

更多李弥逊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