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古诗赏析-李贺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7 00:20

南园原文

南园(十三首录二)

李贺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南园》(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古诗赏析-李贺作品

南园赏析

南园是李贺在家乡福昌县(今河南省宜阳县)昌谷的读书之处。他就园中所欣赏的景物,所触发的心情,写了十三首诗,包括七言绝句十二首,五言律诗一首,即以作诗的地点命题。

这一首写对自己目前生活方式的观感。西汉末年的扬雄,少年时代很爱作赋,后来觉得从事文学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像孩子们雕刻什么玩意儿,成年人是不干的(“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起句就是用的这个典故,说自己搜寻篇章,摘录字句,老是干着这种雕虫小技。次句进而描写攻读的辛勤。寻章摘句,孜孜不息,白昼如此,夜间亦然。通宵苦读,不觉之间,天又亮了。一弯弦月,像玉弓一样,悬挂天边,从帘隙中透了进来。第三四句转到另外一面。辽海,辽河流域滨海地区,这里泛指边疆征战之地。宋玉作《九辩》,极写秋景之可悲,所以后人通以悲秋代表文人的感伤情绪。这是说,难道没有看见辽海地区常有征战?悲秋(哭秋风)的文章到了那里,又有什么地位(价值)呢?

长卿牢落悲空舍,曼倩诙谐取自容。

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

这首诗前半写西汉时代两个著名人物的遭遇。长卿,司马相如字。他是当时最杰出的赋家,早年失意(牢落),生活贫困,家里什么也没有,所以说“悲空舍”。曼倩,东方朔字。他在汉武帝宫廷中,以滑稽小丑身份出现,其实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人,常常利用开玩笑(诙谐)的方式进行讽谏,但避免直接触犯皇帝,所以说“取自容”。司马相如早年,有文才而不为皇帝所知。东方朔虽然进入宫廷,但又必须以诙谐的方式出现,才能够呆下去。在李贺看来,都是不值得羡慕的。所以后半也同上一首诗一样,转到另外一个方面。见买,犹言将买。若耶溪在今浙江省绍兴县境内,相传春秋时代著名的制剑工艺家欧冶子曾以溪中的铜铸成利剑。猿公相传是春秋时代一位精于剑术的仙猿,曾化作老人,与另一位精于剑术的处女比过剑。这是说,既然如此,我就干脆走另外一条路吧。我将买把好剑,投师学艺,就武弃文。

这两首诗内容大致相同。它们表现的事实上是一种怀才不遇的牢骚,但以慨叹文人无用的方式来表达。学文没有得到满意的出路,就想转而习武,考进士不第,就想投奔藩镇或赴边疆从军。这在当时,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风气和想法。诗篇也正表明了这种想法。

李贺是唐代乃至整个古代诗坛上最具有艺术特色的作家之一。他那种极其丰富而又奇特的想象,音响颜色变化无穷的语言,都是罕见的。而他对于生活的洞察力,则是这些艺术上独特成就的根源。这些特色,主要的是表现于其古体诗中。他的律诗、绝句,相形之下不免逊色。这种事实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作家,并不可能如元稹在其所撰的杜甫墓志中所说的那样:“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这连杜甫也没有能做到,何况李贺?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实事求是地评价一个作家,不是没有用处的。因为这可以使我们知道每个作家,各有长短,应当舍短取长,而不应求全责备,更不应以短为长,任情抑扬。

下面两诗,所写内容不同,主题思想却和上面所选《南园》二首接近。

温庭筠《蔡中郎坟》云:

古坟零落野花春,闻说中郎有后身。

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

蔡邕是东汉末年的著名文士,曾官左中郎将。他的坟墓在毘陵(今江苏省常州市)境内。古人迷信,认为人死之后,还可以转世投胎。据殷芸《小说》所载,另一著名文士张衡死的那一天,蔡邕的妈妈恰好怀孕。张、蔡两人,才貌近似,所以人们都说蔡是张的后身。诗人经过蔡邕的坟,想起这个传说,不由地发生了一种感慨。

首句点题。蔡邕在当年虽然名气很大,但年岁久远,古坟虽存,却已零落,惟有野花逢春,仍在坟头开放。正由于野花之开放,才更见古坟之凄凉,与“朱雀桥边野草花”之句,用意正同。次句过脉。传说只载张衡的后身是蔡邕,但诗句却不写成“闻说张衡有后身”而写成“闻说中郎有后身”,是因诗人认为,既然张衡可以转世变为蔡邕,那么,蔡邕当然也会有他的后身的。这样,就由吊古而过渡到伤今了。后两句转出正意。张衡、蔡邕之所以名垂后世,不但是由于他们有才,更主要的是当时还有爱才的人,能够发现他们,提拔他们。因此,他们劳心费力,去从事文学工作,还是有报偿的。可是在今天,即使“中郎有后身”,又有什么出路呢?据史,温庭筠“苦心砚席,尤长于诗赋,……然士行尘杂,不修边幅,……由是累年不第”。可见他是一个不合于当时统治者道德规范的“词人”,所以虽有文才,却不被赏识,终于感到自己只是“枉抛心力”,白白地将精力浪费在这上面而已。

这种牢骚,其实也就是李贺在《南园》中所反映的。温庭筠别有《过陈琳墓》云:“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如果认为《南园》两首与《蔡中郎坟》一首之间的相通之处,还不容易看清楚,我们读了这一篇七律,就可以豁然贯通了。

李、温所咏,只及文人,而陈羽的《将归旧山留别》则将视野扩大到了隐士。

相共游梁今独还,故乡摇落忆青山。

信陵死后无公子,徒向夷门学抱关。

陈羽是江东人,贞元八年(792)进士及第。这首诗是他及第以前的作品。唐代举子在没有及第之前,常常离开家乡,在一些名都大邑行卷,寻求有学问有地位的著名人物的赏识和帮助。梁即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它是战国时代魏国的都城,也是西汉时代梁孝王的苑囿——梁园所在地。陈羽游梁,希图进取,可是并无所得,废然返回故乡,临行之际,写了这篇诗留别同游的朋友。

首句写将归,是叙事,然而又非单纯的叙事。梁孝王爱好文学,招致了许多文士,住在梁园之中。当时游梁成为风气,著名作家如枚乘、邹阳、严忌、司马相如等,都是梁园上客。然而随着时间的消逝,今天文士重游其地,已经没有那样的贤主人了。所以这句诗既是写自己倦游将归,也是抒发“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之感。次句写思乡,是上句的根源,同时点明时令。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所以杜甫在《咏怀古迹》中也特别指出“摇落深知宋玉悲”。旅游无成,又逢秋日,回想故乡青山,自己深有摇落之感。这摇落,既是指物,也以喻人,也就是“文章何处哭秋风”之意。

后两句即景生情,转到一个带有本地风光的著名历史故事。战国时代,各国贵族有一种养士的风气,即将各种各样有一技之长的人罗致在门下。由于他们礼贤下士,所以上至有文韬武略的人,下至鸡鸣狗盗之徒,都愿意来作客人。到了紧要关头,也能得到这些客人的死力帮助。在许多养士的贵族之中,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尤其有名,称为四公子,门下各有食客三千人。而信陵君由于对门客最为诚敬谦虚,所以声望也最高。当时有一位老谋深算的策略家,名叫侯嬴,因为不为人知,所以就在大梁城的夷门(城的东门)抱关(看守城门)。后来信陵君发现了他,尊为上客。侯嬴多次考验信陵君的诚意,他的态度始终如一,因此这位老人深为感激。平原君是信陵君的姐夫。秦兵攻赵,形势危急,魏王害怕秦国,不敢出兵救赵。这时,侯嬴就为信陵君制定了一整套夺取兵权援救赵国的方案,结果,完全按照这位老策略家的计划实现了。当信陵君出发到前线去的时候,侯嬴因为衰老,不能同行,就自杀以激励信陵君必胜的信念。这是古代一个典型的礼贤下士和士为知己者死的故事。诗人在这里发生慨叹,认为若是没有像历史上的信陵君这样的贤公子,那么,就是有侯嬴这样满腹奇谋的人,也学他抱关夷门,作个隐士,又能被谁发现呢?不过是空有本领而已。这也就是韩愈在《杂说》中所说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意思。

陈羽所咏,虽属隐士,但他本人是个文人,所以也还是和李、温两人一样,是对文人怀才不遇的不平之鸣。怀才不遇,是旧社会里一种基于社会制度而产生的带有根本性质的缺陷。在旧社会没有被推翻以前,人尽其才,只能是一种美妙的幻想。而就诗人、作家们来说,则还有另外的具体情况。因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文艺的惟一源泉。任何人,如果要在文学创作上有所成就,他就必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生活。在旧社会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则是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形态。尽管当时的文人绝大多数出身地主阶级,看问题必然地带有阶级偏见,他们的世界观是唯心主义的,思想方法是形而上学的,但也无法完全阻拦这种巨大而普遍的客观存在闯入他们的视野和心灵,无法拒绝在自己的作品中给这种存在以一定程度的反映。这种反映,不用说,是不利于统治阶级的,不为其所欢迎的,所以他们即使怀才,也就往往不遇了。作为地主阶级的成员,在那种社会条件下他们无从完全背叛本阶级,也根本没有想到要背叛本阶级,但在受到广大人民的苦难生活的教育之后,又必然地要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出某些方面的生活真实来,因而受到统治者的冷遇或排斥。这是古典作家不可避免的命运,也是存在于他们身上的悲剧性的矛盾。

更多李贺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