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顾天锡夜话,时天锡谪永州府同知》原文赏析-李东阳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6 21:38

与顾天锡夜话时天锡谪永州府同知原文

与顾天锡夜话,时天锡谪永州府同知

李东阳

路转三湘去更深,潞河西岸浙东浔。

潜鳞自足波涛地,别马长怀秣饲心。

湘女庙前山似黛,柳公亭下石如林。

徵科亦是公家事,民力天南恐未禁。

与顾天锡夜话时天锡谪永州府同知赏析

《李东阳集》中李东阳为顾天锡写的诗有五首,从“休将白发论公私,造物何曾有黠痴”这类诗句看,知道顾天锡为官期间蒙受过委屈。大概也因为是非难以分辨,后来索性辞官家居了。而诗人是怎样思念这位友人的呢?他在诗中道:“独有怀贤兼感旧,春来无日不思君”“并州无限江东路,却望停云有所思”,可见他们之间相知甚深而友情甚笃。所以,当顾天锡为官时受到降职处分,发落到永州府做知府的佐官时,诗人不可能沉默无言,他是要写诗以为之慰藉的。诗人终于写下了这首诗。

顾天锡被谪的地方——永州,也就是唐代柳宗元谪守的地方。永州,隋开皇九年(589)置州,治所在零陵,即今之湖南零陵县。元改为路,明改为府。顾天锡谪守之地,就是零陵县,在湖南省东部,湘江上游及其支流潇水在境内汇合,邻接广西壮族自治区。所以首联第一句说“路转三湘去更深”,就表明顾天锡所谪之地是湖南东端,接近广西的边远地区。“三湘”,泛指湖南全省。第二句,当是泛指赴谪居之地的路线。潞河,指北京通州以下的北运河;浔,水深处。可见顾氏出发时要走的基本是一条水路,由河北、山东、江苏而浙江、江西再达湖南零陵。“深”谓所去之地深入;“浔”谓水之深处,则顾氏沿途跋涉山山水水备尝艰险的情状,当在意料之中。颔联两句,用的是别具匠心的比体。海底大鱼当自乐于大海的波涛,那是它任意活动的场所,庄子《杂篇·外物》中曾经这样描写一条大鱼活动的形态与声势:“骛扬而备髯,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骇千里。”大海方是巨鱼活动的天地,那么一旦失去了又如何呢?这是诗人给读者留下的可供联想的余地。好马,知马爱马者,否则正如韩愈所说的“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所以,好马若离开了伯乐又将如何呢?“别马长怀秣饲心”而已。诗人是顾天锡的知音,诗句深沉而含蓄地道出顾氏的称职、忠于职守与利于他施展才干的原有职务的多层含义,则惋惜之情与不平之气亦于句中渗出,这是从平淡处见深沉的艺术。颈联两句意在告诉友人零陵地方既多名胜古迹,又多青山秀水,是不可去亦可去的地方。诗中特别举出柳公亭含义尤深。柳宗元曾贬为永州司马,从政之余,优游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其孤寂苦闷的心情,著《永州八记》。当诗人写到“柳公亭下石如林”的诗句时,隐隐然以此劝慰,使之振足起精神,经受住政坛上遇到的打击。但仅仅鼓励友人以山水为乐,毕竟是消极的,作为政治家的李东阳不会到此止步,所以诗末两句则是从积极方面鼓励其秉公持政,关心民间疾苦。征租收税正是政府的正常事务,但必须考虑到民力所及。民力所不堪负荷者,务施宽政,这才是解脱自己的最好途径。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体察、惋惜、同情和劝慰的复杂心态,以一个政治家的心怀来看待、对处政治上的一件不幸事件,从容不迫,不蔓不枝,诚为这类诗作中的珍品。

(陈曼平)

【作者】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今属湖南)人。天顺七年(1464)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曾依附奸宦刘瑾,为时人非议。然其诗文为明代一宗,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影响颇广。尤以诗著称,风格典雅工丽,为明代一大家。成化、弘治年间,形成以他为首的茶陵诗派。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

【相关阅读】

更多李东阳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