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对雨》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6 17:07

对雨

卷帘聊举目,露湿草绵绵。

古岫披云毳,空庭织碎烟。

水红愁不起,风线重难牵。

尽日扶犁叟,往来江树前。

李白《对雨》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对雨【注释】

①岫(xiu):峰峦。(cui):鸟兽细毛,云喻薄云。

②水红:水草名,亦称水旗。

③风线:谓雨丝。

对雨【题解】

王琦《李太白文集》卷三十“诗文拾遗”自《文苑英华》录《对雨》等五律数首。《唐诗纪事》卷十八引杨天惠《彰明逸事》云:“时太白年齿方少,英气溢发,诸为诗文甚多,微类《宫中行乐词》体。今邑人所藏百篇,大抵皆格律也。虽颇体弱,然短羽漓,已有凤维态。淳化中,县令杨遂为之引,谓为少作可也。”王琦《李太白年谱》

引用以上文字后加按语云:“疑《文苑英华》所载五律数首或即是?”杨天惠,北宋人,哲宗元符二年(1099)曾为彰明县令,去唐未远;其所著《彰明遗事》的材料为访求邑人所得,当非无稽之谈。五律为唐时科举应试规定体裁,少年习作,多自五律始。《对雨》数首,体格稍弱,王琦以为即李白少作,是有道理的。李白曾自称“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锦》)。他的创作活动,大约开始于十五岁,即开元三年(715)前后。

李白《对雨》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对雨》 翻译注释

烟雨朦胧,诗人卷起窗帘抬头向外眺望,雨水打湿草木,那蓊蓊郁郁的草看上去柔软、薄弱像丝绵一样,很是茂盛的样子。

那边的一口神秘的石洞上浮着稀疏的白雾,庭院上面到处充满了支离破碎的细烟。

雨点轻打江水,一波波水纹向四周散去,犹如忧愁四散,其实他并无法真正的忧愁。吹拂的风像千斤重,难以连成一片,断断续续。

终日忙碌的老农忙于耕种,在这样阴沉潮湿的天气也不休息一刻,趁着烟雨天耕种江边上肥沃的田地,江边上一片繁忙。

李白《对雨》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对雨》 赏析

《对雨》是唐代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写了远山和庭院雨景如烟的景象,而黎庶老叟还在劳作之中,如此气节,作者自己的悠闲与老叟的劳作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顿生感慨,透露出淡淡的忧愁。全诗给人一种自我反思与怜悯劳动者的胸怀。

写了卷帘抬头向外望去,雨水将草打湿,峰峦,古洞和庭院中雨丝如毛如烟的场景,转而诗中呈现微微的忧愁,因为作者看到辛苦的农民还在劳作,为了生计一刻不停,很是辛苦,不经为他们感到难过。诗人李白用抒情的手法细腻的文字,勾勒出烟雨濛濛的画面:诗人百无聊赖伫立窗前,如丝般细雨润湿着窗外的一切。花草凝露,古岫雾掩,空庭弥烟水纹轻皱,微风吹过,细雨风舞,更有农夫事忙,欲避雨小而心有不舍,往来穿梭。雨对于诗人总是会勾起无限遐思,心潮涌动。

李白的这首诗可以说是“境界阔大,心牵黎庶,便是大笔杖!何况中间两联又对得那样工稳。”

《对雨》此诗见于《文苑英华》卷一五三,题李白作,注云集无此诗,王琦据收《李太白全集》卷三○《诗文拾遗》。诗为五律。中二联稍伤雕镌,然颇见工力,或为白少作。严羽《沧浪诗话·考证》以诗为晚唐人语,非李白作。

李白《对雨》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对雨》的人物与地名

李白-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是唐代伟大诗人,也是我国诗歌史上乃至世界诗歌史上少见的天才。他留下的千余首诗歌和六十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1200 多年来震撼着广大人民的心魄。他不愧为人间少有的“谪仙诗人”,无与伦比的“一代诗豪”!

李白的诗,不但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而且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他继承、发展了屈原、庄周以来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并融会前人的许多艺术手法,把古代诗歌艺术和散文艺术推向新的高峰,形成了他特有的雄奇、奔放、飘逸的风格。

更多李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