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峨嵋山月歌》古诗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3 09:06

峨嵋山月歌作品原文

峨嵋山月歌

作者:李白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峨嵋山月歌》古诗赏析

峨嵋山月歌赏析

【赏析】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廿五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由重庆经三峡出蜀,漫游祖国名山大川。在旅途中,由于怀念故乡峨嵋山的月夜,写下了这首《峨嵋山月歌》。

这首七绝的艺术特色,就是在四句诗中用了五个地名,不但不显得枯燥乏味,反而能展示出一种清新优美的意境,给予读者以美的享受。前人曾称它“是千秋绝调”,并非溢美。

第一句连用两个名词,“峨嵋山”、“”,都是实物、并无诗意。句未缀一个“”字, 画龙点睛,,便立即赋予这些实物以生命的力量。这个“”字,是不能移动的。假如说“峨嵋山秋月半轮”,或说“半轮秋月”,就成了散文而不象诗了。

第二句,“平羌江”,源出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而入岷江。“江水流”,似乎毫无意义。江水自然是流动的,有什么可说的呢?然而诗人写江水,并不是为了表现江水,而是为了表现月亮。写江水的流动,是为了表现投入江水的月影。这两句诗连起来,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峨嵋山月图。抬头仰望,半轮秋月, 悬挂峻峭的山巅;低头俯视,投入平羌江的月影,在波心动荡不定。淡朴自然,显示出一种引人入胜的意境,能给读者以具体的艺术感受。

第三句,七个字高度地概括了诗人出发的时间(夜)、地点(清溪)、和去向(三峡)。“清溪”,即清溪驿,在今四川省犍为县;“三峡”:长江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这句诗用一个“”字,把“清溪”和“三峡”两个地名联接起来,既说明了问题,又显得玲珑剔透、诗意盎然。

最后一句,揭示出主题思想、“思君不见下渝州”,表明诗人离开故乡愈远,怀念故乡的心情愈切,尤其是思念故乡峨嵋山的秋月。有人认为 “”是指一位友人。纵观全诗,很难得出怀念友人的意思。

清人沈德潜曾说: “月在清溪山水之间,半轮亦不复见矣,‘君’字即指月”。所说极是。“”字只是月亮的拟人化笔法。宋代诗人苏东坡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这就更清楚地表明了李白此诗是写怀念峨嵋山月,而不是怀人之作。上述分析,似乎并没有逐一指出四句诗中五用地名的妙处,但对全诗艺术意境的分析,恰恰具体地说明了诗人是怎样将五个地名融入全诗成为全诗的内在有机部分,并自然天成地表现了意境的优美和诗人绵如抽丝的思乡之情。

李白是酷爱月亮的,这已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流传不息的佳话。他在不少诗歌中往往把月亮人格化,把月亮当作亲密的友人来描写。例如《月下独酌》一诗,简直和月亮的影子成为歌舞的伴侣,“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还有《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都对月亮表现了江海一般的深情。这不是偶然的。

李白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捩时期,在腐败的统治阶级的黑暗统治下,他怀才不遇,但他不屈服于黑暗势力,不苟同流俗,始终保持着傲岸不群的态度。而月亮的那种光明与圣洁,不知给了诗人多少慰藉。从这个角度来看,李白爱月,李白的诗写月,并把它视为契友,正表现了他胸怀的高洁。

更多李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