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楼秋望》原文赏析-华岳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4 18:24

酒楼秋望原文

酒楼秋望

华岳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酒楼秋望赏析

首两句,点明秋日登楼远望。“西风吹客”,用的是拟人法,把“西风”写活了,形象、生动,耐人寻味。“上阑干”点出登楼。与华岳同时的敖陶孙《西楼》诗云:“只有西楼日日登,栏干东角每深凭。”相较之下,便见此诗笔力简劲。第二句接写“望”字。“万里无云”是望中所见,又是“秋高气爽”的季节特征。“万里无云”,在今天还活在人民群众口头上(安徽即如此,华岳正是安徽人)。用现成之口语,写特征之景色,故能自然、生动而概括力强。“宇宙宽”是由“万里无云”而引出之感觉。既是天朗气清的写照,又是豪放襟怀的反映。白居易说“不羁天地阔”,盖只有具有豪放不羁之襟怀,然后始能感受到乾坤之大与宇宙之宽。

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并进一步作具体描绘。第三句写水天相连,是俯视所见,是就平地写的。水天一碧,把读者引向远方。第四句暮霞映日,是仰视所见,是就空际写的。日映霞红,又把读者引向更广阔的空际。这样,不仅写出宇宙之广阔,而且色彩鲜艳,生气盎然,与“水天空阔”者不同。那是由于南宋这时危而未亡,与后来文天祥、邓剡时不同。

三四句写的是楼外之景;五六句则回到酒楼,写楼中情、事。宋代酒楼中每有歌舞。“花摇舞帽”,是花姿亦是舞态;“枝”是花枝,亦是腰肢,语带双关。融花与舞为一体,加上一个“摇”字、一个“软”字,写出了婀娜神态与旖旎风光,实为“以乐景写哀”。

第六句写酒。有花有酒,对酒当歌,这时怎样想呢?上面写到宇宙之宽、风光之美,似乎“信可乐也”;然而当时是时运多艰之时,作者又是关心现实、有志恢复之士,“酒入诗肠”,热情涌动,俯仰今古,万“恨”毕来,自然会悲歌慷慨。“枯肠得酒生铓角”,这便是“句不寒”的原因。而“句不寒”三字中,也就包含着说不尽、写不出的感时忧国的愤激之情。这句由景入情,由旖旎风光转入悲歌慷慨,大有“铁骑突出刀枪鸣”之概。

第七句遥承前四句,点出“秋望”之感,言外写出忧时爱国之心情;第八句说“收拾付杯盘”。是愤激之词,是反语。爱国有心,报国无路,只好借酒浇愁,才是作者的本意。所以说“句不寒”,亦正在此。这就不仅总束全诗,而且有“曲终奏雅”之妙。

作者处于国势阽危之日,感事忧时,借登楼饮酒以排遣。然而,乾坤之大,歌舞之软,相引相激,反而更增“恨多少”之感慨。从诗来看,“事不接,文不属,如连山断岭,虽相去绝远,而气象连络,观者知其脉理之通也。盖附丽不相凿枘,此最为文之高致”(苏辙《诗病五事》)。此诗即有这种妙处。懂得这一点,对于诗歌欣赏,特别是对宋诗的欣赏,是很必要的。因为宋人的“以文为诗”,主要表现在此。

当然,这首诗也还有不足之处。一是“三竿‘日’”,如《齐书·天文志》“日出高三竿”,刘禹锡《竹枝词》:“日出三竿春雾消”,苏轼《题潭州徐氏春晖亭》:“曈曈晓日上三竿”,皆就晓日言。苏轼《溪阴堂诗》:“酒醒门外三竿日,卧看溪南十亩阴”,亦非指斜阳。这里却用来与“暮霞”相映,就未免有“趁韵”之嫌。二是第五句过于纤巧,而第六句稍近粗放,特别是两者用在一起,读来很不调和,或者说“工力不敌”。看来,因华岳本是武人,他所读之书,所掌握之词汇比较有限,不能像苏轼、陆游那样博极群书、语言丰富、思路开阔,作起诗来,能运用自如。此杜甫之所以要“读书破万卷”也。当然,这与用僻典、堆词藻也有不同;但因噎废食,轻视读书、积学,自然也是不对的。指出这一点,对于借鉴古诗,应该是很必要的。

(吴孟复)

【作者】

华岳:(?—1221)字子西,别号翠微,贵池(今属安徽)人。武学生。开禧元年(1205),上书请诛韩侂胄、苏师旦,下大理寺鞫治,囚建宁狱中。侂胄诛,放还。登嘉定武科第一,为殿前司官属。因谋去丞相史弥远,下临安狱,杖死东市。其诗豪纵。有《翠微北征录》。

更多华岳的诗

阅读排行